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37.3万字

第242集:二十年前的证人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2.5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光绪十六年,太原城的秋老虎比往年来得更烈些。苏文瑾攥着那页从户部旧档案里翻出的泛黄纸页,指腹按在“王二麻子,原协同庆票号伙夫,光绪六年离号,去向不明”这行字上,指节因用力泛白。

窗外的蝉鸣聒噪得像要把整个院子掀翻,他却觉得后背一阵阵发寒。二十年前那场盐引案,父亲苏明远被指私通蒙古王府、伪造盐引,最终在狱中“病逝”,所有卷宗都在当年那场大火里烧得只剩灰烬。如今能找到的活人证,这王二麻子竟是唯一的名字。

“爷,车备好了。”管家老周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他跟着苏家父子两代人,比谁都清楚,苏文瑾这三年来翻遍太原城的角角落落,就是为了给父亲翻案。

苏文瑾把纸页折成小块塞进怀表夹层,起身时碰倒了桌角的砚台。那是父亲留下的端砚,边角处有道月牙形的磕碰,是他小时候淘气摔的。他弯腰拾起,砚台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爬上来,像父亲临终前隔着牢门递给他的那只手——瘦得只剩骨头,却死死攥着半枚碎玉。

“去阳曲县。”他对着镜子理了理长衫领口,镜中人眼底有血丝,却亮得惊人,“周叔,你说一个人要藏二十年,会藏在什么样的地方?”

老周在他身后替他掸了掸肩上的灰:“要么是没人找得到的地方,要么……是人人都能看见,却没人会往那儿想的地方。”

阳曲县离太原城不过四十里,马车走了两个时辰。进了县城,苏文瑾让车夫把车停在城隍庙后巷,自己则换上一身粗布短打,手里拎着个酒葫芦,活像个走江湖的货郎。他记得档案里写王二麻子左耳缺了半片,是当年在协同庆后厨被蒸汽烫伤的。

城隍庙前的戏台正演着《包公案》,黑脸包公一甩袖,台下叫好声差点掀了棚顶。苏文瑾混在人群里,目光扫过那些卖茶水、炸油糕的摊子,忽然在戏台左侧的剃头棚前顿住了脚。

那剃头匠是个干瘦老头,正给一个壮汉刮脸,左手按在对方头顶,右手持着剃刀游走,动作稳得像座山。他耳后搭着块白毛巾,露出的左耳果然缺了半片,阳光下那道疤痕像条蜷缩的蜈蚣。

苏文瑾的心猛地一跳,刚要走过去,却见那老头忽然抬头,目光越过人群直直撞过来。那眼神里没有惊慌,只有一种死水般的平静,像结了冰的河面,底下藏着什么谁也说不清。

他不动声色地转开视线,走到旁边的糖画摊前:“老板,来只龙。”

指尖捏着那根竹签时,他听见剃头棚那边传来动静。回头看时,那老头正收拾着剃头担子,扁担一挑,竟往城隍庙后门走去。苏文瑾咬碎了嘴里的糖渣,快步跟了上去。

后门是条窄巷,墙根堆着半人高的干草。老头走到巷子尽头,忽然停下脚步,没回头,却开了口,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苏少爷追了老半天,是渴了还是饿了?”

苏文瑾攥紧了怀表链,链子勒得掌心生疼:“王掌柜,二十年前协同庆的火盆,您还记得吗?”

老头挑着担子的肩顿了顿,缓缓转过身。阳光从巷口斜斜照进来,在他脸上切割出深深的沟壑:“什么火盆?老糊涂了,记不清了。”

“记不清?”苏文瑾往前走了两步,声音发颤,“那年冬天,有人在协同庆的火盆里烧了半张盐引,灰烬里还留着‘隆’字的水印。我父亲第二天就被抓了,您第三天就辞了工。王掌柜,那火盆里的盐引,是您烧的吧?”

老头的手猛地攥紧了扁担,指关节发白。巷子里静得能听见草叶摩擦的声响,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松开手,从怀里摸出个油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竟是半块黑面饼子。

“苏少爷,”他咬了口饼子,饼渣掉在胡子上,“你爹是个好人。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我儿子生了急病,没钱抓药,是你爹偷偷塞给我五两银子,还说‘救人要紧,不用还’。”

苏文瑾愣住了。父亲的账本他翻了无数遍,从没见过这笔支出的记录。

“可好人未必有好报啊。”老头叹了口气,饼子在手里捏得变了形,“那天后半夜,我起夜去后厨烧水,看见二掌柜的在火盆前烧东西。他看见我,掏出一把银子,让我就当没看见。我当时吓傻了,接过银子就跑了。”

“二掌柜?哪个二掌柜?”

“还能是谁?”老头抬起头,眼里终于有了波澜,“就是后来当了协理的谭宗浚啊。他烧的哪里是盐引,是你爹写给蒙古王府的信!信里说发现有人私印盐引,让王府那边留意。我当时没敢说,直到你爹被关进大牢,我才明白,那是要栽赃给你爹啊!”

苏文瑾只觉得天旋地转,扶着墙才站稳。谭宗浚,那个如今在太原城呼风唤雨的盐商总领,父亲当年最信任的副手。

“我怕啊,苏少爷。”老头蹲在地上,肩膀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谭家势大,我一个穷伙夫,说了谁信?我带着老婆孩子躲到阳曲,改了名字,靠剃头混口饭吃,这二十年,天天做噩梦,梦见你爹在牢里问我为什么不说话……”

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几枚锈迹斑斑的铜钱,用红线串着:“这是你爹给我的五两银子换的,我一直留着,想还给你,又没脸见你……”

苏文瑾接过那串铜钱,入手冰凉。忽然听见巷口传来马蹄声,他抬头一看,几个穿黑衣的汉子正骑马过来,为首的那张脸,他在谭宗浚的寿宴上见过——是谭家的护院头领。

“王掌柜,快走!”苏文瑾把铜钱塞进怀里,推了老头一把,“他们是冲你来的!”

老头却没动,只是看着那些越来越近的黑衣人,忽然笑了,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跑了二十年,不跑了。苏少爷,你记住,那年冬天,火盆里的灰烬是青色的,因为掺了蒙汗药,是谭宗浚让我给你爹的茶里下的……”

话音未落,一支箭破空而来,直直钉进老头的胸口。他晃了晃,倒在干草堆上,眼睛还望着苏文瑾的方向,像是有什么话没说完。

苏文瑾躲在墙后,看着那些黑衣人翻遍老头的剃头担子,又在他身上搜了半天,才骑马离去。他走出来时,老头已经没了气息,手里还攥着那半块没吃完的黑面饼子。

夕阳把巷子染成一片血红。苏文瑾蹲下来,轻轻合上老头的眼睛,指尖触到他耳后的疤痕,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说:“文瑾,这世上最难得的不是聪明,是敢说真话的胆子。”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怀表在衣襟里硌着心口,像一块烧红的烙铁。远处传来城隍庙的钟声,一下下,敲得人心里发紧。

二十年前的证人找到了,也永远地消失了。但苏文瑾知道,这不是结束。他要带着老头没说完的话,回太原城去。

谭宗浚,协同庆的火盆,蒙古王府的密信……那些缠绕了二十年的线,终于要在他手里,一点点解开了。他转身走出窄巷,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像一柄即将出鞘的剑。

太原城的方向,暮色正浓,而他的脚下,影子里藏着的,是半城的风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