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87集:商会的社会责任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4.9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烽烟下的城郭:商会会长苏承宗与难民潮的博弈

第一章 溃堤:百万流民叩城门

民国十一年秋,直皖战争的炮火尚未完全熄灭,豫西山地的溃兵又裹挟着灾民涌向黄河北岸的重镇——卫辉府。这座曾因运河漕运兴盛的商业城市,此刻城门楼的砖石缝里还嵌着去年巷战时的弹壳,却要迎接比子弹更汹涌的人潮。

苏承宗站在商会顶楼的望楼里,望远镜筒上还留着昨夜查巡城防时的冷汗。城外官道上,黑压压的人流像被洪水冲散的蚁群,褴褛的衣衫在秋风里翻飞,宛如无数面破败的旗帜。更远处,推车的独轮车轱辘碾过泥泞,发出吱呀的哀鸣,夹杂着婴儿的啼哭和老人的咳嗽,汇成一股沉甸甸的声浪,压得城头上的守军脸色发白。

“会长,西城门守兵来报,难民已聚了上万,再不开门,怕是要撞门了。”商会执事老秦气喘吁吁地爬上楼,手里的账册还沾着墨水渍,“粮行的王老板刚才来电话,说昨天一夜,城里米价又涨了两成,杂粮铺的黄豆都快卖空了。”

苏承宗放下望远镜,镜片上的雾气模糊了城外的惨状。他想起三天前收到的密信,信中说豫西某县知县卷走赈灾款潜逃,灾民们是啃完了树皮才结伴东行。卫辉府本是商贾云集之地,城墙高厚,原是周边流民眼中的“安全岛”,却没想成了吸引溃堤洪水的洼地。

“开城门,但要分批放进,老弱妇孺优先。”苏承宗的声音沙哑,指节敲了敲望楼的木栏,“让护院队带上商会的黄旗,维持秩序,谁敢趁机抢砸商铺,当场拿下送县衙。”

老秦面露难色:“县衙?李知县昨天还来商会哭穷,说库房里只剩三个月的官粮,连衙役的饷银都快发不出了。”

这句话像块冰扔进滚油锅里。苏承宗想起上个月李知县宴请商会时,席间摆着阳澄湖大闸蟹,如今却哭穷。商人最懂虚虚实实,可眼下城门洞开,十万张嘴等着吃饭,官府靠不住,商会就得撑起这片天。

午后申时,西城门缓缓开启一条缝。第一批难民涌进城时,苏承宗正在城隍庙前的空地上。一个抱着襁褓的妇人扑通跪在他面前,孩子的小脸冻得发紫,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妇人举起一个破碗,碗底只有几粒浑浊的河水:“老爷,给口吃的吧,娃三天没见粮食了……”

周围的难民见状,呼啦啦跪了一片,褴褛的手伸向苏承宗的长衫。他身后的护院立刻上前护卫,却被他挥手制止。苏承宗弯腰扶起妇人,从袖中摸出一块碎银塞进她手里,那碎银触手冰凉,像他此刻的心情。他抬头望向城隍庙斑驳的匾额,“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在夕阳下显得讽刺。

“老秦,”苏承宗转身,声音陡然拔高,“立刻召集所有商会董事,半个时辰后在议事厅开会,就说——卫辉府要死人了,再不出手,咱们的商铺也保不住!”

第二章 筹谋:粥棚下的商道与人心

商会议事厅里,檀木长桌上摆着卫辉府的地图,朱砂笔在城隍庙、文庙、西城根画了三个圈。十三位董事围坐,脸色比窗外的暮色还沉。绸缎庄的刘老板率先发难:“苏会长,不是我等不仁,可咱们囤的粮食是要供应秋冬生意的,开粥棚?怕是没三天就得把家底掏空!”

“刘老板说得在理,”盐号的周掌柜捻着胡须附和,“再说难民里混着溃兵、地痞,万一吃饱了闹事,谁来担这个责任?”

苏承宗没说话,只是将一叠信纸推到众人面前。那是今早护院队从难民中搜出的“路条”,上面用木炭写着:“逃荒至卫辉,若死,望好心人埋于官道旁,立木牌书‘河南流民某氏之墓’。”其中一张路条边角磨损,显然被无数双手攥过,纸上还有淡淡的血痕。

“诸位,”苏承宗的手指敲了敲信纸,“看看这字,这是读书人写的。连识字的人都落到这地步,想想城外那些不识字的。若卫辉成了饿殍遍地的死城,就算咱们囤满粮仓,守着金山银山,能睡得安稳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算过,按最低标准,每人每日四两杂粮,十万难民每日需四百石。商会名下的粮行现存三千石,加上各位手里的存粮,撑半个月没问题。但光靠咱们不行,得让全城商户都参与,更得拉上官府。”

药材行的陈老板叹了口气:“会长,不是我驳你,李知县那性子,见了好处往上凑,见了麻烦就缩头,能指望他?”

“指望不上,就逼他。”苏承宗从怀里掏出一份草拟的《赈灾章程》,“我打算以商会名义,先在三个点设粥棚,每日施粥两顿。同时,向官府提出三个条件:一、开放西城旧粮仓,由商会派人共管;二、调拨城防军协助维持粥棚秩序;三、给参与赈灾的商户减免三个月商税。”

老秦在一旁补充:“会长还打算让汇通票号先垫付一万银元,作为赈灾启动资金,利息算商会的。”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一万银元在当时可买三百亩良田。布庄的马老板猛地站起来:“苏会长,你这是拿自家钱填窟窿啊!”

“马老板,”苏承宗目光沉静,“当年我初到卫辉,推着独轮车卖土布,要不是街坊邻里帮衬,哪有今天的苏记布庄?如今卫辉有难,我苏承宗若只顾自家算盘,将来死了怎么去见祖宗?”

他的话像重锤敲在众人心上。想起各自创业时的艰辛,想起卫辉府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几位老董事纷纷点头。刘老板红着脸坐下:“苏会长,我刚才糊涂,算我一个,我绸缎庄捐五百匹粗布,给难民做棉衣。”

周掌柜也拱手:“盐号捐二百袋精盐,再出十个伙计帮忙熬粥。”

当晚亥时,城隍庙前的粥棚率先亮起灯火。苏承宗亲自坐镇,看着护院队用木板搭起灶台,商会的伙计们将 sacks 粮食倒入巨大的铁锅。火光映着难民们枯槁的脸,有人跪在地上磕头,有人默默流泪。一个瞎眼的老汉摸索着上前,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窝头:“老爷,这是我儿留给我的,现在……现在想换口热的给孙女吃。”

苏承宗接过窝头,那窝头硬得像石头,上面还沾着泥土。他转身从伙计手里端过一碗热粥,小心地递给老汉:“老人家,留着吧,这是念想。粥管够。”

粥棚的热气氤氲在寒夜里,却也引来了不速之客。子时刚过,一伙手持砍刀的地痞闯了进来,扬言要“借”些粮食去“孝敬”大哥。领头的疤脸汉子一脚踢翻粥桶,滚烫的粥水溅到难民身上,引来一片惊叫。

苏承宗上前一步,挡在难民身前:“我是卫辉商会苏承宗,有事冲我来。”

疤脸汉子上下打量他:“苏半城?听说你有钱,借我们兄弟一千大洋,这事就算了。”

“钱可以给,但得按规矩来。”苏承宗朝老秦使了个眼色,老秦悄悄退到一旁,掏出怀中的信号枪。“不过得先问问这些难民答不答应,”苏承宗指着身后上万双眼睛,“他们三天没吃饭,你手里的刀要是敢伤着一个,这上万口子能把你撕成碎片。”

疤脸汉子被那无数双饥饿而愤怒的眼睛看得发毛,正要发作,城外突然传来枪声——那是苏承宗预先安排的护院队,用信号枪假充援军。地痞们以为官兵来了,顿时作鸟兽散。

苏承宗捡起地上的粥勺,对吓呆的伙计们说:“接着熬,天亮前让每个人都喝上热粥。”火光中,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尊沉默的石像。

第三章 合纵:官商博弈中的民生棋局

天刚蒙蒙亮,苏承宗就带着《赈灾章程》去了县衙。李知县还在被窝里,被差役叫醒时满脸不悦,直到看见苏承宗身后跟着的十几个商会董事,才慌忙穿上官服。

“苏会长这是……”李知县搓着手,目光在众人脸上打转。

苏承宗将章程放在桌上:“卑职等参见知县大人。眼下难民潮涌,卫辉危在旦夕,我等商会草拟了赈灾章程,请大人过目。”

李知县拿起章程,刚看两行就皱起眉头:“开放西城粮仓?那可是朝廷的储备粮,未经上峰允许,谁敢动?”

“大人,”药材行的陈老板上前一步,“西城粮仓的钥匙您掌管着,难道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霉变的陈粮?再不动,怕是要全烂在库里了。”

李知县脸色一僵,西城粮仓的猫腻他心知肚明,不少粮食早被他低价倒卖,换了银票存在汇通票号。他眼珠一转,打起了算盘:“苏会长一片热心是好,但官商有别,这事若出了岔子,本官可担待不起。”

苏承宗早料到他会推诿,不紧不慢地说:“大人放心,章程里写得清楚,商会负责具体运作,盈亏自负。但需大人下令,禁止商户哄抬物价,尤其是粮食、棉布、药品三类。若有违反,商会有权联合商户抵制,并报官府严惩。”

“抵制?”李知县冷笑一声,“苏会长好大的口气,难道想管到本官头上来?”

“不敢,”苏承宗深深一揖,“只是为大人着想。如今难民闹事的苗头已现,昨夜粥棚就遭了地痞骚扰。若物价再飞涨,激起民变,上峰追究下来……”他没说完,但意思很清楚。

李知县的额头渗出细汗。他知道苏承宗说的是实话,更知道苏半城在省府也有几分薄面。沉吟片刻,他换了副笑脸:“苏会长深明大义,本官自当配合。只是这减免商税一事,还需从长计议……”

“大人,”苏承宗打断他,“参与赈灾的商户,每日要消耗大量物资,若不减免税赋,怕是难以为继。再说,稳定了市面,大人的税银将来只会更多。”

老秦在一旁适时地递上一个信封:“这是汇通票号的帖子,大人在号里的存款,近期利息已按新率算好,略表心意。”

李知县捏了捏信封的厚度,脸色立刻缓和下来:“既然苏会长如此深明大义,本官还有何话说?来人,立刻拟文,准商会所请!”

当天下午,卫辉府衙的告示贴满了大街小巷:《关于设立赈灾粥棚及管控物价的通告》。商会的效率远超官府,三日内,三个大型粥棚日均施粥万余碗,同时在东西南北四城设立“公卖处”,由商会统一调配粮食、棉布、药品,按成本价销售,严禁私商加价。

绸缎庄的刘老板负责西城公卖处,起初还有些担心亏本,没想到薄利多销,反而带动了其他货物的销售。更让他意外的是,难民们拿到赈济的同时,也会用身上仅有的一点钱购买必需品,残破的市场竟隐隐有了复苏的迹象。

但麻烦很快来了。城南的米商张扒皮,仗着自己有个在军营当副官的侄子,偷偷囤积大米,将黑市价格炒到公卖价的三倍。苏承宗接到举报后,亲自带人查封了张扒皮的仓库,搜出上万斤囤积的大米。张扒皮仗着有人撑腰,竟带着卫兵闯到商会要人。

“苏承宗!你敢动我的人?知道我侄子是谁吗?”张扒皮唾沫横飞。

苏承宗坐在太师椅上,慢条斯理地品茶:“张老板,告示上写得清楚,囤积居奇者,报官严惩。你侄子就算是师长,也得按王法来。”

正僵持间,李知县带着衙役匆匆赶来。他本想和稀泥,却见苏承宗已将张扒皮囤积的证据整理成册,其中还牵扯到他卖给张扒皮的“霉变陈粮”竟被张扒皮掺进好米里高价出售。李知县脸色铁青,当场下令:“将张扒皮及仓库管事一并收押,囤积粮食全部充公,送往粥棚!”

此事一出,卫辉城内再无敢顶风作案的商户。公卖处的生意越来越好,甚至有难民靠打零工攒了钱,在公卖处买了布料做新衣。苏承宗看着账本上逐渐回暖的数字,却高兴不起来——粥棚前的长队依然望不到头,城外的流民还在不断涌入。

第四章 余波:在废墟上播撒种子

深秋的卫辉府,落叶铺满了粥棚前的空地。苏承宗踩着落叶巡视,听见两个难民在角落里说话。

“老哥,你说这苏会长图个啥?每天累死累活,还要搭钱。”

“图啥?你没见他每次来粥棚,都要亲自尝粥温不温?我听人说,他年轻时也逃过荒,知道饿肚子的滋味。”

苏承宗心中一暖,又一阵酸楚。商会的存粮已消耗过半,汇通票号的垫付资金也快见底。他正在发愁,老秦兴冲冲地跑来:“会长,好消息!省府发来公文,嘉奖卫辉商会赈灾有功,拨下三千石救济粮,还说要在全省推广咱们的公卖处模式!”

更让他惊喜的是,李知县也主动提出,将城西废弃的校场拨给商会,作为难民临时安置点。苏承宗立刻组织人手,用木板和茅草搭建窝棚,又从商会的工厂里调来闲置的缝纫机,让妇女们缝制棉衣,按件计酬。

一个月后,卫辉城的秩序逐渐恢复。粥棚变成了临时作坊,难民们用劳动换取食物和住所。公卖处前不再是抢购的人群,而是有序的买卖。苏承宗站在校场的高台上,看着窝棚区升起的炊烟,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商人逐利没错,但要记得,财从哪里来,就要回到哪里去。”

这天傍晚,那个瞎眼老汉摸索着找到苏承宗,手里捧着一个布包:“老爷,这是我孙女编的草绳,说要卖给商会,换钱给您买茶叶。”

苏承宗打开布包,里面是几捆粗糙却整齐的草绳。他掏出一块银元塞进老汉手里:“告诉孩子,这草绳编得好,商会要了,以后每天都能来换钱。”

老汉颤抖着跪下去,苏承宗连忙扶起他。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两棵相依的树。远处,城隍庙的钟声悠扬响起,不再是哀鸣,而是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平静。

苏承宗知道,卫辉府的危机远未结束,战乱仍在蔓延,更多的流民可能还在来的路上。但他也明白,商会种下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希望。当难民们能用双手换取尊严时,这座城就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他抬头望向夜空,星子稀疏,却在云隙间闪着微光。就像此刻的卫辉,在烽烟弥漫的时代里,一群商人用算盘之外的智慧,在废墟上播撒着属于中国商人的担当与温度。而这,或许就是比财富更珍贵的传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