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37.3万字

第144集:多元业务拓展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3.9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潮涌:苏晓的多元拓界之战

夜色如墨,泼洒在苏氏集团总部大厦的玻璃幕墙上。顶层会议室里,水晶吊灯的光线下,苏晓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跳动的财务曲线,眉头微蹙。屏幕上,传统制造业板块的利润率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趋于平缓,而几个新兴行业的指数却像破土的春芽,倔强地向上攀爬。

“第三季度的数据比预期更严峻。”苏明远将一份打印文件推到圆桌中央,纸张边缘印着“机密·战略研讨”的红章,“东南亚原材料价格波动、国内人力成本上涨,单一业务的抗风险能力正在减弱。”

苏明辉敲了敲桌面的投影遥控器,墙面瞬间切换成全球经济地图,红色预警区域在几个传统工业带上闪烁:“明远说得对,我们在纺织机械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虽然稳定,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已经在这次供应链危机中暴露无遗。”

年轻一辈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主位旁的苏晓。作为家族第三代核心成员,她刚从欧洲考察归来,行李箱里还装着柏林电影节参展项目的合作意向书。此刻她抬眸,眼神像打磨过的钻石,清亮而坚定:“父亲,二叔,我建议启动‘多元拓界’计划。金融服务和文化产业,是我们现有资源可以快速切入的领域。”

第一章:破冰之门——金融棋局的第一步

苏晓的办公室落地窗外,是城市新崛起的金融商务区。她转动着手中的钢笔,面前摊开的是厚厚一叠行业报告。金融板块的拓展并非心血来潮——苏氏集团多年积累的供应链体系,天然具备搭建产业金融平台的基础。

“我们的优势在于实体产业根基。”苏晓对项目组成员林浩说,后者刚从投行挖角而来,西装袖口还带着华尔街的严谨气息,“传统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而我们熟悉他们的生产周期和回款规律,完全可以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

第一个试点项目锁定在长三角的纺织集群。苏晓带着团队蹲点三个月,走访了上百家中小纺织厂。在一个飘着细雨的清晨,她站在一家濒临断贷的老纺织厂车间里,看着锈迹斑斑的机器和工人焦虑的脸庞,突然明白金融拓展的意义不仅是商业数字,更是对产业链生态的守护。

“我们推出‘订单贷’,用苏氏的信用做背书,按生产周期放款。”苏晓在项目评审会上掷地有声,“但风控模型必须嵌入我们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每一笔贷款对应的面料订单、生产进度、回款账户,都要实时监控。”

这个创新模式在行业内掀起了波澜。当第一笔500万贷款帮助那家老纺织厂挺过旺季前的资金缺口时,苏晓接到了厂长带着哭腔的电话。而更实际的成果是,三个月内,苏氏金融板块促成了1.2亿产业链融资,不仅赚取了服务费,更稳固了上游原材料的供应渠道——那些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主动与苏氏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

但真正的挑战来自内部。集团老臣们对“不务正业”的金融业务充满疑虑,甚至有人在董事会上拍了桌子:“苏半城的家业是靠机器轰鸣声堆起来的,不是靠玩钱生钱!”

苏晓没有争辩,只是将一组数据投映在屏幕上:金融板块的收益虽然只占集团总利润的8%,但关联业务带动传统制造业订单增长了15%。“这不是‘玩钱’,”她的声音冷静却有力量,“这是用金融工具编织一张更结实的产业安全网。”

第二章:文化迷宫——并购背后的基因重组

如果说金融拓展是基于商业逻辑的精准计算,那么文化产业的涉足则带着苏晓个人的理想主义色彩。她在剑桥读书时主修过艺术史,书架上至今摆着莫奈的画册和敦煌壁画的复刻本。当她提出收购一家濒临破产的文化传播公司时,连最支持她的二叔苏明辉都皱了眉。

“小晓,文化产业烧钱,而且回报周期太长。”苏明辉指着财务报表,“这家公司连续三年亏损,Ip储备看似丰富,但真正能变现的寥寥无几。”

“二叔,您看的是现在的账本,我看的是未来的画布。”苏晓翻开一本策划案,封面是水墨风格的“丝路新声”四个字,“我们有遍布中亚的销售网络,为什么不能把中国的非遗文化带出去?这家公司有纪录片拍摄团队和Ip开发经验,而我们有渠道和资金,这就是协同效应。”

并购谈判比预想中更艰难。文化公司的创始人是位固执的艺术家,抱着“饿死也不向资本妥协”的态度。苏晓没有急着谈收购,而是带着团队帮他们完成了一个搁置半年的非遗纪录片项目。在贵州苗寨的吊脚楼里,她跟着传承人学习银饰锻造,手指被烫出了水泡,却笑着对镜头说:“这些技艺不该只存在于博物馆。”

三个月后,当“丝路新声”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集在苏氏海外经销商年会上首映时,那位艺术家红了眼眶。屏幕上,苗族银饰与土耳其陶瓷在镜头下交相辉映,背景音乐是用传统乐器演奏的现代旋律。“你不是要收购我们,”艺术家握住苏晓的手,“你是想让这些文化活起来。”

并购成功后,苏晓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裁员节流,而是成立“文化赋能中心”。她让纺织厂的设计师们参与纪录片拍摄,从传统纹样中汲取灵感;又把金融板块的青年员工派去文化公司实习,学习Ip运营的商业逻辑。当第一批印有苗绣纹样的高端丝巾通过苏氏的国际渠道售罄时,财务报表上文化板块的亏损数字旁,多了一行注释:关联产品溢价率达30%。

第三章:协同之舞——当齿轮开始同步转动

多元化的真正考验,在于不同业务板块能否产生化学反应。苏晓在集团内部推行“跨界项目制”,每个新项目必须由至少两个不同板块的员工组成核心团队。起初,这种“混搭”引发了不少摩擦。

“金融部的方案太保守,我们文创产品需要的是爆点!”文化公司的策划总监在项目会上拍了桌子。

“爆点?先算算你这个‘爆点’的投入产出比!”金融部的风控经理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不屑。

苏晓没有介入争吵,只是让秘书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是苏氏纺织厂的老技师正在指导文化公司的动画师绘制传统织锦的工艺流程。“看到了吗?”她按下暂停键,“这位张师傅在车间干了四十年,他知道哪种丝线在镜头下呈现的质感最好;而动画师小王知道怎么让这些工艺变成年轻人喜欢的表情包。你们争论的不是保守与激进,而是有没有找到那个‘中间点’。”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外事件中。文化公司策划的“非遗文创展”遭遇场地临时变故,眼看开展在即,苏晓接到了求助电话。她没有立刻调动资源,而是在集团内部通讯软件上发了条消息:“谁能在48小时内找到符合要求的展览场地?”

半小时后,金融板块负责供应链金融的小李回复:“我们有个客户是做商业地产的,他旗下有个闲置的艺术空间,正在找优质内容填充。”又过了一小时,纺织板块的物流团队主动请缨:“展品运输和布展我们有经验,可以提供专业设备。”

那场临时变更场地的展览最终大获成功,更意外促成了苏氏金融与商业地产客户的深度合作,以及纺织物流板块的新业务拓展。苏晓在事后的复盘会上画了个圆:“多元业务不是孤立的孤岛,而是齿轮。当它们找到正确的咬合点,就能产生超越单个板块的能量。”

第四章:暗礁与灯塔——危机中的价值锚点

多元化的航船行驶到第二年,遭遇了始料未及的风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苏氏金融板块投资的几个债券项目出现违约风险;与此同时,文化公司斥巨资打造的一部院线电影票房失利,引发了股东对多元化战略的质疑。

“我就说不该碰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老董事的指责像重锤敲在会议室里,“现在好了,金融踩雷,文化赔钱,主业的现金流都被拖累了!”

苏晓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手机里,是文化公司年轻导演发来的信息:“苏总,我们拍的非遗纪录片在海外视频平台点击量破千万了,好多外国观众问哪里能买到那些手工艺品。”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对质疑者:“没错,我们在金融投资上犯了过于乐观的错误,在电影项目的商业评估上也有疏漏。”她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将两份报告放在桌上,“这是金融板块的风控整改方案,我们将引入第三方评级体系;这是文化板块的业务调整计划,我们会聚焦‘文化+实业’的变现模式。”

真正说服董事会的,是苏晓拿出的第三份资料——一份来自中亚经销商的紧急订单。原来,那部票房失利的电影虽然在商业上失败,但其拍摄地的壮美风光和民族服饰,却意外通过社交媒体引发了海外关注。苏氏纺织板块借此推出的“电影同款”民族风系列面料,接到了中亚客户500万米的加急订单,利润足以覆盖文化公司该项目的亏损。

“这就是多元化的意义。”苏晓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它不是为了追逐每一个热点,而是让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拥有更多元的视角和更灵活的转身空间。电影项目的‘失败’,意外打开了面料出口的新市场,这就是协同效应的魔力——它有时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

终章:浪潮之上——多元根系深扎大地

三年后,苏氏集团的年度财报发布会引起了业界关注。传统制造业板块的利润占比虽降至55%,但金融、文化及其他新兴业务的总和已达45%,且关联业务带动效应使整体利润率提升了8个百分点。更引人注目的是,集团的抗风险能力显着增强,在当年全球供应链危机中,多元化业务组合帮助企业平稳度过了难关。

在一次高校演讲中,有学生问苏晓:“您认为家族企业多元化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苏晓想起了父亲指着老照片讲述创业艰辛的那个下午,想起了在苗寨被烫出水泡的手指,想起了金融风暴中那封来自中亚的订单邮件。她微笑着回答:“不是资金,也不是资源,而是‘根’与‘翼’的平衡。我们必须深扎实体产业的根,才能让多元化的翅膀有起飞的底气;同时又要敢于展开翅膀,去拥抱不同领域的风,这样企业才能在商业浪潮中,既站得稳,又飞得远。”

暮色中的苏氏大厦,玻璃幕墙反射着城市的万家灯火。顶层的会议室里,新一代的项目团队正在讨论元宇宙领域的文化Ip开发,而视频会议的另一端,金融板块的同事正在对接绿色能源项目的跨境融资。苏晓站在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仿佛看到了企业多元化的脉络,如同城市的交通网络,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延伸向更广阔的未来。那些曾经的质疑与挑战,都已化作根系深处的养分,让这棵百年家族企业之树,在多元的土壤中,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