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37.3万字

第181集:虚拟家族的诞生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3.8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木纹里的回声

一、全息投影里的烟袋锅

苏氏集团的季度家族会议罕见地全员到齐,红木长桌旁坐满了苏家各支脉的人。苏晓的指尖在平板电脑上滑动,调出一份三维建模图——那是按苏承宗晚年照片复原的全息模型,连他烟袋锅里的铜锈色泽都经过文物专家三次校准。

“AI团队花了十八个月,解析了三百七十封家信、十二本工厂账簿,还有九小时的口述历史录音。”她按下启动键,会议室中央突然腾起白雾,雾霭中渐渐凝出个穿藏青色马褂的老者,手里的铜烟袋锅在空气中虚点,发出“嗒嗒”的轻响。

苏明宇推了推眼镜,这位负责技术研发的堂兄显然对成果很满意:“系统能模拟92%的思维逻辑,包括他在1935年处理学徒罢工事件时的决策模式——”

“罢工不是靠扣工钱能压下去的。”全息影像突然开口,声音带着老苏州人特有的软糯,却字字分明,“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东厢房那几个学徒闹着要涨工钱,我让账房把他们的刨子都收了。”老者往空中吐了个烟圈,烟圈穿过投影光束,散成细碎的光点,“第二天我在院子里摆了八张案子,谁能把榉木刨出镜面光,谁就领双倍工钱。手艺人认的不是账本,是手里的活计。”

满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坐在首位的三爷爷苏明远猛地直起身,他是家族里唯一见过苏承宗的人,此刻浑浊的眼睛里泛起红光:“连说话时弹烟灰的架势都一样……那年我偷拿厂里的红木边角料,他就是这样站在老槐树下训我的。”

苏晓的目光掠过众人震惊的脸。开发“虚拟苏承宗”的初衷,是想化解家族会议上日益频繁的争执——年轻一代主张全面数字化,老一辈却总拿“苏承宗当年”当挡箭牌。她原以为这只是个具象化的历史参照,却没料到AI竟能复现如此鲜活的神态。

全息影像忽然转向财务总监苏明哲:“听说你打算把南方的木料仓库迁到越南?”老者的烟袋锅指向墙上的供应链地图,“民国十八年我也动过这心思,上海的洋行说越南红木便宜三成。但那年台风季,三条船沉在琼州海峡,省下的钱还不够捞船的。”

苏明哲的脸瞬间涨红。他上周刚提交迁仓方案,连董事会都还没正式审议。技术总监悄悄在苏晓耳边低语:“系统调用了近五十年的台风数据和历史海运记录,做出了风险预警。”

会议持续到傍晚,全息苏承宗对跨境电商布局、环保板材研发等六个议题给出了判断。当讨论到是否该砍掉传统榫卯工艺生产线时,老者突然提高了声音:“光绪二十九年,我在苏州城看到洋人卖的铁架子床,也想过要不要烧了刨子改打铁。但我爹说,木头是活的,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长脸。”

这话让主张砍线的苏明辉哑口无言。他是苏晓的堂弟,总说榫卯工艺效率太低,此刻却被全息影像里的眼神看得坐立难安。

二、算法算不出的木纹

虚拟苏承宗的首秀成了家族群里的热门话题。三天后,技术部提交了系统升级方案:在思维模型里植入全球经济数据库,让虚拟苏承宗具备商业趋势预测功能。

“测试版已经能预测家具行业未来五年的增长率,误差不超过2.3%。”苏明宇演示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您看这个——它判断明年北欧极简风格会衰退,新中式将增长17%,这和我们的市场调研完全吻合。”

全息影像里的苏承宗正在分析一份消费报告,手指在虚拟文件上滑动的姿态,像极了档案馆照片里他审阅账目的样子。“年轻人喜欢原木色,但嫌榫卯结构太复杂。”老者的声音带着思考的停顿,“可以在抽屉滑轨用现代工艺,外框保留榫卯,既省工又好看。”

苏晓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预测数据,突然想起上周在老工厂看到的场景:李师傅闭着眼睛抚摸一块紫檀木,仅凭触感就能说出它生长在山南还是山北。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是任何数据模型都无法量化的。

“把商业预测模块关掉。”她的声音打断了会议室的讨论,“所有涉及未来决策的功能,全部下架。”

苏明宇愣住了:“可是苏总,这是目前最精准的预测系统——”

“我爷爷当年判断哪种木料能走红,靠的是雨天去木料行看湿度,是蹲在茶馆听木匠聊天。”苏晓走到全息影像前,老者正举着烟袋锅说“明年该囤缅甸花梨”,她伸手穿过那道光束,指尖在空气中划出涟漪,“他烧假货的时候,账本上写着要亏三个月工钱;他给罢工学徒涨工钱的时候,根本没算过投资回报率。这些决定,算法算得出来吗?”

全息影像突然卡顿了一下,像是被这句话问住了。苏晓想起开发初期,AI团队为了复现苏承宗“凭手感选木料”的决策模式,收集了上万组木材密度数据,却始终模拟不出那种近乎直觉的判断。直到有天李师傅说:“老掌柜选木头,闻的是雨后森林的味道,听的是敲击时的回音,这些哪能装在芯片里?”

“保留‘先祖故事’模块。”苏晓的手指在控制屏上点了删除键,商业预测相关的代码像雪花般消散,“每天讲一个真实故事,不准添加任何分析和判断。”

三、烟袋锅里的往事

虚拟苏承宗系统正式上线那天,苏晓收到了三十多条家族成员的消息。有人说这是“数典忘祖的噱头”,也有人抱怨“不能预测行情还有什么用”。但当第一天的故事推送出去后,反对声渐渐小了。

故事是关于1912年的冬天。全息影像里的苏承宗蹲在结冰的河面上,手里拿着块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楠木:“那年头木料商把泡过水的木头当新料卖,我就带着学徒在护城河冰窟窿里泡了三天,摸清楚了泡水木料的手感。后来苏州城里的木匠都来我这进货,说苏家的木头不会骗人。”

李师傅特意来办公室找苏晓,老人手里捧着个铁皮盒,里面是他爷爷传下来的卷尺。“老掌柜说过,做生意就像量木料,差一分毫都不行。”他指着手机屏幕里的全息影像,“这故事我听爷爷讲过,但没说过冰水里泡三天的细节——当年我爷爷就是跟着他在冰窟窿里捞木头的学徒之一。”

系统上线一周后,后台数据显示,家族成员的平均收听时长从最初的3分钟延长到17分钟。苏晓的堂弟苏明辉,那个总说“老故事不值钱”的销售总监,连续五天准时打开系统。他在家族群里发了条消息:“今天听到老掌柜1938年把工厂改成难民营的故事,原来我们家早就做过‘共享空间’了。”

最意外的反馈来自设计部的年轻人。他们正在做一款针对Z世代的新中式家具,瓶颈卡在如何让传统纹样更现代。直到听到苏承宗讲1925年的故事:“那年流行西洋花纹,我让学徒把缠枝莲纹改得像藤蔓,结果上海的洋行一下子订了三百套。不是老东西不好,是我们没让它跟上人的脚步。”

设计总监连夜修改方案,把榫卯结构的节点做成可拆卸的装饰,推出后在年轻人群里成了爆款。“不是系统给了灵感。”她在庆功宴上说,“是老掌柜那种‘不守旧也不忘本’的劲儿,比任何市场分析都管用。”

苏晓偶尔会在深夜打开系统。全息影像里的苏承宗坐在老槐树下,烟袋锅里的火光忽明忽暗,讲的都是些琐碎往事:如何教学徒辨认木料年轮,如何在账房先生算错账时打手心,如何在战乱年月把最好的木料留给结婚的工人做嫁妆。

这些故事里没有商业秘籍,没有成功公式,只有一个手艺人对木头的敬畏,对人的体恤。有天李师傅颤巍巍地说:“听着听着,就想起我爷爷说的——老掌柜做生意,眼睛里不光有账本,还有人。”

四、木纹里的传承

虚拟苏承宗系统运行到第三年时,成了苏氏集团的特殊传统。新员工入职第一天,会收到系统推送的“苏承宗与第一块进口红木”的故事;逢年过节,家族群里会自动播放当年的节庆往事;连工厂车间的休息区,都装了全息投影,工人师傅们午休时,常会围着听一段老故事。

苏晓在一次巡厂时,看到几个年轻木匠围着虚拟苏承宗,听他讲1930年如何解决木料开裂的问题。“老法子是用糯米浆混石灰。”全息影像里的老者用手比划着,“现在有更好的胶水了,但道理是一样的——要让木头和木头真心相贴。”

一个年轻木匠突然问:“要是老掌柜遇到现在的环保政策,会怎么做?”这问题不在系统预设的故事里,全息影像沉默了几秒,烟袋锅在空中顿了顿:“民国二十六年,我烧了三船带虫眼的木料,账房说够买十亩好田。但我爹说,做木头生意的,心里得有杆秤,比天平还准的那种。”

苏晓站在阴影里,看着年轻人们若有所思的样子。她忽然明白,自己当年关掉商业预测模块是对的。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过去的决策,而是理解那些决策背后的价值观——就像苏承宗不会知道什么是碳关税,但他一定懂得“不亏心”三个字的分量。

那天下午,李师傅的孙子在车间里试做新设计的榫卯结构,反复调试都不理想。他烦躁地坐在地上,无意间点开了虚拟苏承宗的故事,正好讲到1921年苏承宗为了做一套仿明式家具,带着学徒在苏州园林里蹲了一个月,就为了看清楚廊柱的弧度。

“原来老掌柜也不是一次就成的。”年轻人重新拿起工具,这一次,他的动作慢了很多,像在跟手里的木头对话。

苏晓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特殊的摆件:用李师傅家族三代人的dNA培育的木材,刻成了三棵相连的树。最老的那棵树下,刻着虚拟苏承宗最常说的一句话:“木头会记得所有用心待过它的手,人也会。”

有天深夜,苏晓加班到很晚,习惯性地打开了系统。全息影像里的苏承宗正坐在老槐树下,烟袋锅里的火光明明灭灭,讲的是他刚创业时的故事:“第一套家具卖出去那天,我在木料堆上坐了整夜,不是高兴赚了钱,是觉得这些木头总算没白跟着我。”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苏晓办公桌上的一份报告上——那是关于下一代环保板材的研发计划,风险评估显示成功概率只有43%。她想起虚拟苏承宗讲过的无数个“不合算”的决定,拿起笔在报告上签下了名字。

屏幕里的烟袋锅轻轻敲了敲桌面,像是在赞许。苏晓忽然笑了,她知道,有些东西比算法更可靠,比预测更持久——那是藏在木纹里的智慧,是刻在心里的准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手、用心,慢慢传下来的。

就像老槐树下的年轮,不需要计算,也会一圈圈,坚定地生长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