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37.3万字

第101集:传承的起点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晨光透过落地窗洒进苏氏集团总部顶层的会议室,苏明远站在长桌尽头,望着玻璃幕墙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三十七层的高度让这座城市显得既熟悉又陌生,他想起父亲苏承宗三十年前在这里买下第一块办公用地时,这里还是一片低矮的厂房。

\"明辉,你看这些资料。\"苏明远转身指着身后电子屏上跳动的财务数据,\"第三季度东南亚市场的增长率比预期低了3.2%。\"

苏明辉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在数据上快速扫过:\"是因为印尼工厂的劳工纠纷?我让法务部准备的仲裁材料明天能到。\"他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划出几个批注,\"另外,晓儿他们的跨境电商项目需要更多资源倾斜。\"

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苏晓抱着一摞文件快步走进来,栗色卷发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二叔,您要的跨境物流成本分析。\"她将文件放在苏明辉面前时,袖口露出的翡翠镯子闪过一抹绿意,那是苏承宗留下的遗物。

苏明远注意到侄女手腕上的镯子,想起父亲临终前将三个孙辈叫到床前的情景。那时苏晓刚满二十岁,在国外读商学院,接到电话连夜飞回北京。老人枯瘦的手分别握过三个孩子,最后将镯子套进苏晓腕间:\"记住,苏氏的传承不在金银,在人心。\"

电子钟显示08:58,会议室陆陆续续坐满了三十余人。除了苏氏家族成员,还有集团各事业部的高管。苏明远清了清嗓子:\"今天是集团成立以来首次家族传承会议,我和明辉希望通过系统课程,让年轻一代理解企业发展的脉络。\"

他调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画面里苏承宗站在1980年代的仓库前,身后是堆积如山的纺织品。\"这是父亲创业第三年,我们接了人生第一笔外贸订单。\"苏明远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对方要求72小时内交货,否则赔偿200万违约金。\"

\"爷爷当时怎么做的?\"后排一个年轻声音响起。苏明远认出是堂弟苏明达的儿子苏航,刚从斯坦福毕业回国。

\"他带着全厂工人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生产线连轴转。\"苏明远的手指在照片上轻轻摩挲,\"最后交货时,所有工人的手掌都磨出了血泡。父亲跪在地上给大家磕头,说苏氏永远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会议室里响起轻微的抽气声。苏晓低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钢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格外清晰。她记得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这个故事,但此刻从大伯口中说出,那些数字与画面突然有了温度。

\"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财务报表。\"苏明辉切换了另一张图表,\"集团负债率高达87%,银行催款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他调出一段模糊的监控录像,画面里苏承宗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反复核算数据,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

\"爷爷当时抵押了自己的房产。\"苏晓突然开口,\"我在家族档案里看到过那份抵押协议。\"

苏明辉点点头:\"没错,他把老宅和所有收藏品都押给了银行。那段时间我们全家挤在办公室里打地铺,连你奶奶都去车间帮忙缝纽扣。\"

年轻一辈的脸上露出震惊与敬佩交织的神情。苏航举起手:\"大伯,您觉得爷爷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

\"四个字:破釜沉舟。\"苏明远的声音掷地有声,\"他从来不会给自己留退路,认定的事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坚持到底。\"

这时,会议室的门再次被推开,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匆匆走进来。苏明远皱眉:\"逸凡,你迟到了。\"

苏逸凡歉意地笑了笑,将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投影设备:\"抱歉,我刚从深圳飞回来。\"他调出一组数据,\"关于智能仓储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我建议...\"

\"现在是传承课程时间。\"苏明辉打断他,\"项目讨论会后再说。\"

苏逸凡悻悻地坐下,目光扫过会议桌上的资料。作为苏明远的独子,他刚从集团基层轮岗两年,对这种\"故事会\"式的课程颇有微词。在他看来,与其听过去的老黄历,不如多讲讲数字化转型的实战经验。

苏明远敏锐地捕捉到儿子的情绪,不动声色地继续说道:\"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新。就像父亲当年从纺织品转向房地产,又从房地产拓展到金融科技,每一步都是破局。\"

他调出一组对比数据:\"去年集团科技板块的利润占比首次超过传统产业,这就是传承的意义。\"苏明远看向苏逸凡,\"逸凡在智能仓储项目中的创新,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苏逸凡微微一怔,没想到父亲会在公开场合肯定自己。他坐直身子,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苏明远和苏明辉轮流讲述着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从2003年非典时期的转型,到2015年跨境并购的挫折,每一个案例都被拆解成战略、执行、文化三个层面。

\"现在我们来做个分组讨论。\"苏明辉宣布,\"每组领取一个历史案例,分析当时的决策逻辑,并提出如果现在遇到同样问题会如何解决。\"

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年轻人们自发组成小组,围在资料台前领取文件。苏晓和苏航分到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案例,他们走到窗边的休息区,展开泛黄的财务报表。

\"你看这里,爷爷当时选择断臂求生,砍掉所有非核心业务。\"苏航指着报表上的红色批注,\"如果是现在,可能会有更多选择,比如资产证券化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

苏晓点头:\"但当时的金融环境不同,资本运作手段远不如现在成熟。\"她忽然想起什么,从手机里调出一份旧报纸扫描件,\"这是1998年《财经周刊》对爷爷的采访,他说'危机是最好的试金石,能让你看清哪些是泡沫,哪些是真金'。\"

两人正讨论着,苏逸凡端着咖啡走过来:\"在聊什么呢?\"

\"1997年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苏晓晃了晃手中的资料,\"你觉得如果现在遇到类似情况,集团该怎么做?\"

苏逸凡沉吟片刻:\"首先肯定是现金流管理,然后...\"他突然笑了,\"不过这种假设性问题没什么意义,现在的经济环境和当年完全不同。\"

\"但商业的本质是相通的。\"苏明远不知何时站在他们身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企业家的决策逻辑和精神内核是不变的。\"

苏逸凡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转身回到自己的小组。苏明远看着儿子的背影,轻叹一口气。他知道苏逸凡更倾向于用数据和模型分析问题,对家族历史的情感联结不如苏晓深厚。

下午的课程进入实践环节,苏明辉安排了沙盘模拟。年轻人们需要在限定时间内,根据提供的市场数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苏晓所在的小组抽到了\"开拓非洲市场\"的任务,她迅速组织成员分工,自己负责市场调研部分。

\"这里有个矛盾点。\"苏晓指着屏幕上的消费数据,\"非洲市场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薄弱。我们是该先投资基建,还是直接进入?\"

\"基建投资周期太长,可能错过市场窗口。\"苏航分析道,\"但物流和电力问题不解决,产品交付会受影响。\"

经过激烈讨论,小组决定采用\"轻资产+本土化合作\"的策略,先通过当地经销商打开市场,同时与政府洽谈基建项目。这个方案得到了苏明辉的认可,他在点评时特别提到:\"这种灵活应变的思维,正是苏氏精神的核心。\"

课程结束时,夕阳已经染红了天际。苏明远站在窗边,看着年轻一辈三三两两离开会议室。苏晓和苏航还在热烈讨论,苏逸凡则在收拾电脑,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

\"你在看什么?\"苏明辉走到他身边。

\"晓儿的项目计划书。\"苏明远调出邮件,\"她打算在东南亚试点社区团购模式,结合智能仓储和物流网络。\"

苏明辉笑了:\"这丫头,倒是把今天学的东西活学活用了。\"

\"更难得的是她理解了传承的本质。\"苏明远关闭屏幕,\"不是守住家业,而是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两人相视而笑,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三十七层的高度让街道上的车流变成流动的星河,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里无数企业的兴衰沉浮。而苏氏家族的传奇,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在这些年轻的血液中继续流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