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33.5万字

第124集:市场拓展新域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9

破界:苏晓与新兴市场的博弈

第一章 蛛网下的微光:上海的梅雨季总是来得黏腻。苏晓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跳动的数据流,会议室的落地窗将陆家嘴的摩天楼切割成冷灰色的几何图形。空气里弥漫着老派雪茄和新磨咖啡的混合气味——这是苏明远和苏明辉两代人留下的习惯印记。

“现有洗护线在华东的渗透率已经触达68%,”市场部总监推了推眼镜,激光笔在投影幕布上划出一道颤抖的红光,“东南亚市场的增量也在放缓,季度环比增长只有2.3%。”

年轻的董事们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苏明辉轻叩着紫檀木桌面,他袖口的百达翡丽折射出细碎的光:“明远,你看?”

苏明远没有立刻回答,反而看向斜对角的苏晓。女儿今天穿了件藏青色西装,长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像极了二十年前初次参加董事会的自己。“晓晓,你那个‘未来实验室’的报告,准备得怎么样了?”

苏晓点开另一组ppt,屏幕瞬间被流动的荧光色填满。那是一组关于“生物基材料在个护领域应用”的调研数据,其中“可降解清洁颗粒”的市场预测曲线陡峭得惊人。“三个月前,我们在德国IFA展会上接触到柏林工业大学的研发团队……”她的声音冷静而清晰,“传统化工原料的替代需求,正在催生一个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超45%的新兴赛道。”

会议室里响起轻微的骚动。老臣们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这意味着要推翻沿用数十年的供应链体系,甚至可能触碰现有产品的核心利益。

“风险评估呢?”苏明辉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冷硬。

“技术转化周期预估18个月,首年需投入研发资金1.2亿。”苏晓翻开文件夹,“但我们发现一个关键点:国内某高校团队在‘植物基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上已进入中试阶段,专利池与柏林团队有63%的互补性。”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如果现在不切入,三年后可能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苏明远忽然笑了,他想起父亲苏承宗当年砸锅卖铁也要拿下第一台进口纺织机的场景。“我同意。”老人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晓丫头,给你组建专项组,人事财务你先挑。但有个条件——现有业务线不能出半点岔子。”

窗外的雨突然大了起来,砸在玻璃上发出噼啪的声响。苏晓握紧了手中的钢笔,笔尖在会议记录上留下一个深色的圆点。她知道,这不仅是开拓新市场,更是一场关于家族企业未来十年话语权的豪赌。

第二章 荆棘路上的拓荒者

专项组的办公室设在总部大楼的23层,原本是闲置的档案室。苏晓把一面墙改造成了动态信息屏,实时滚动着全球生物基材料的专利申请、政策动向和资本市场热度。空气中常弥漫着速溶咖啡和打印墨水的味道,年轻的研究员们穿着白大褂在货架间穿梭,货架上摆满了装着绿色粉末、透明液体的玻璃瓶,像极了中世纪的炼金术士。

“苏总,这是最新的中试报告。”技术负责人小陈抱着一摞文件冲进办公室,额头上还带着汗珠,“高校团队的植物基活性剂在硬水条件下的泡沫稳定性还是达不到国标。”

苏晓接过报告,快速翻阅着数据。她想起上周去工厂调研时,老厂长指着生产线说的话:“晓晓啊,你爸他们当年能把洗衣粉卖到全国,靠的就是‘遇水即溶、泡沫丰富’这八个字。”

“让柏林团队把他们的‘酶改性技术’数据包发过来,”苏晓按下内线电话,“另外,联系华南理工的材料学院,问问他们的纳米包覆技术能不能做适应性改良。”她走到白板前,用红色 marker 画出一个复杂的技术树状图,“我们不能等单项技术成熟,必须用系统思维做整合创新。”

与此同时,市场端的压力也接踵而至。在一次行业论坛上,竞争对手的高管意有所指地说:“某些企业放着好好的金矿不挖,偏要去碰那些实验室里的玩意儿,怕是忘了商业的本质是盈利。”台下响起一阵暧昧的笑声。

苏晓不动声色地在手机上记下对方的发言要点。当晚,她给团队发了封邮件:“记住,当对手开始嘲笑你的方向时,要么是你真的错了,要么是你已经触碰到了他们的恐惧。”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的夜晚。小陈带着两个黑眼圈冲进苏晓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培养皿:“你看!我们把高校的活性剂分子链接入柏林团队的酶制剂,再用华南理工的纳米壳包裹,硬水条件下的泡沫稳定性提升了27%!”

培养皿里的液体泛着淡淡的蓝光,像某种神秘的生命体。苏晓凑近闻了闻,没有传统化工原料的刺鼻气味,反而带着一丝植物的清香。“马上安排毒理检测和生态降解实验,”她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另外,让设计部开始做产品概念稿,我们要赶在年底的‘绿色科技展’上首发。”

凌晨三点,苏晓站在办公室窗前。雨已经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她想起白天接到的母亲电话,母亲说父亲最近总在书房看爷爷的老照片。或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不是守着祖辈的家业,而是像他们当年一样,有勇气在未知的荒野中踏出一条新路。

第三章 首秀与暗礁

“绿色科技展”的展厅里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各家企业精心设计的香氛。苏晓团队的展位以“破土”为主题,背景墙是动态的植物生长投影,展台中央摆放着透明的圆柱容器,里面悬浮着他们研发的“生物基清洁球”,在灯光下像一颗颗绿色的星球。

“这款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98%的成分源自玉米淀粉和椰子油,”苏晓正在向一位金发碧眼的采购商讲解,“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速度是传统产品的17倍。”

采购商饶有兴致地拿起样品:“价格呢?比传统产品高多少?”

“初期定价会高15%,但我们的生命周期评估显示,使用成本可以降低23%,”苏晓递过一份详细的对比报告,“而且,我们已经和几家大型商超谈好了‘环保产品专区’的陈列协议。”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骚动。苏晓抬头,看见几个穿着竞品公司工装的人正在和工作人员争执,他们的展台上赫然摆放着一款外观极其相似的“天然清洁球”。

“苏总,不好了!”小陈匆匆赶来,脸色发白,“他们申请了紧急专利,说我们的技术方案侵犯了他们的‘植物基复合材料’专利。”

苏晓的心猛地一沉。她立刻召集法务团队在展会后台的休息室开会。法务总监摊开两份专利文件:“对方的专利申请日比我们早三天,但他们的权利要求书里,关键的‘酶改性工艺’描述非常模糊,存在明显的撰写漏洞。”

“三天……”苏晓喃喃自语。她想起三个月前那个决定进军新领域的下午,如果当时会议结束后立刻启动专利布局,或许就能避免这个局面。“马上启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她迅速做出决策,“同时,联系媒体,我们要开一个小型的技术说明会,把核心创新点讲清楚。”

技术说明会安排在展会第二天的上午。苏晓站在台上,身后的屏幕上展示着复杂的分子结构图。“有人说我们抄袭,但我想请大家看一组数据——”她调出专利审查的对比报告,“我们的技术方案在活性物转化率、耐温性等七个维度上,都远超现有专利的技术指标。”

台下的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苏晓注意到,昨天那位金发采购商也坐在第一排,正认真地做着笔记。

会议结束后,采购商主动找到苏晓:“苏小姐,我相信你们的技术实力。但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们的产品真的这么好,为什么不干脆颠覆现有产品线,而是只做一个新品牌?”

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苏晓的心湖。她想起父亲的叮嘱:“现有业务线不能出半点岔子。”但此刻,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潜力的新兴市场,她突然意识到,有时候固守安全区,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我们正在规划,”苏晓迎上对方的目光,语气坚定,“明年年初,我们会推出一个全新的环保子品牌,不仅有清洁产品,还会延伸到个护、家居领域。”

采购商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很好。我期待看到苏式企业的再次突破。”

第四章 破局与新生

专利纠纷最终以对方撤诉告终,但这次事件像一记警钟,让苏晓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布局的重要性。回到公司后,她立刻组建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建立了覆盖全球的专利监控系统。

“生物基清洁球”的上市首月销售额就突破了500万,远超预期。但苏晓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她知道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个单点突破转化为系统性的竞争力。

“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在专项组会议上,苏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我考察过云南的几个县,那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一种高活性的清洁植物。如果我们能建立从种植到提取的全产业链,不仅能控制成本,还能形成独特的竞争壁垒。”

这个计划遭到了部分老臣的反对。“晓晓,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一位分管供应链的副总皱着眉,“我们还是应该专注于加工和销售环节。”

“但那样我们永远只能做价值链的低端,”苏晓据理力争,“爷爷当年为什么要自己办纺织厂?就是为了摆脱对洋商的原料依赖。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

最终,董事会投票通过了这个计划。苏晓亲自带队前往云南,在群山之间奔波了三个月。她和当地政府合作,说服农民改种清洁植物,还聘请了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当第一车带着泥土气息的原料运抵上海工厂时,苏晓站在货运站的月台上,第一次感受到了父辈们当年开拓市场时的激动。

与此同时,新品牌的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苏晓力排众议,决定采用完全独立的品牌形象和渠道策略。“我们不能让老品牌的惯性思维限制新品牌的发展,”她在品牌会上说,“要让消费者看到,苏式企业不仅能做传统生意,更能引领绿色科技的潮流。”

新品牌发布会选在一个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的艺术中心。当巨大的投影幕布上,苏晓的影像与爷爷苏承宗的老照片重叠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纺织到日化,从传统化工到生物基材料,”苏晓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全场,“不变的是我们对创新的追求,是我们敢于打破边界的勇气。”

发布会结束后,苏明远走到女儿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老人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好孩子,你爷爷要是还在,一定会为你骄傲。”

苏晓望着父亲斑白的鬓角,又看了看台下年轻团队成员们兴奋的脸庞,心中充满了力量。她知道,开拓新市场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无数的挑战,但只要传承不息,勇气不灭,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窗外,上海的夜景璀璨如星河。苏晓拿出手机,给团队发了条信息:“下一个十年,我们来了。”屏幕上,“生物基材料”的市场预测曲线仍在向上延伸,像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之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