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 分类:都市 | 字数:137.3万字

第96集:新的机遇与风险

书名:大民富商苏半城 作者:竹晴园 字数:4.3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9

第一节 基建狂潮下的煤炭困局与破局

1912年深秋的山西阳泉,苏明远站在煤矿竖井边缘,看着卷扬机将黑黢黢的煤块提上地面,眉头却锁得更紧。辛亥革命的炮火虽未直接波及矿区,却让北方铁路运输陷入半瘫痪状态——京汉铁路被军阀部队征用运兵,正太铁路的机车零件又因外商垄断而屡屡缺货。仓库里积压的三万担无烟煤像座黑山,压得账房先生每日捧着算盘长吁短叹。

“二叔,直隶督办发来急电,”小厮气喘吁吁递上电报,“说是京张铁路修复急需枕木用煤,愿出市价三成溢价,但要半月内送到张家口。”

苏明辉从上海考察归来的皮箱里翻出张泛黄的地图,手指划过桑干河支流:“大哥你看,官道被溃兵劫掠,铁路又不通,唯有走洋河漕运。去年我在天津见过荷兰人改装的平底煤船,吃水浅,适合上游河道。”

兄弟俩在窑厂办公室的煤油灯下争了整夜。苏明远担心漕运遇冰凌封河,更怕押运船队遭水匪觊觎;苏明辉却算准了军阀急需煤炭稳固防线,连夜草拟了“分段运输”方案:先用骡马将煤运至桑干河上游渡口,再换平底船经洋河到张家口,每段雇佣当地民团武装押运,运费虽比铁路高两成,却能抓住这桩军方大单。

当第一批漕运煤船在张家口码头靠岸时,直隶督办亲自设宴款待。席间,督办无意中透露北洋政府即将启动“全国铁路规划”,仅京张铁路延伸段就需更换十万根铁轨。苏明远敏锐捕捉到商机,次日便派亲信前往汉阳铁厂,却发现英国工程师正拿着图纸与铁厂总办交涉——原来外资企业已嗅到民国基建的血腥味,试图垄断钢轨生产。

“洋人要卡脖子,咱们就自己炼!”苏明辉在家族会议上拍案而起,“去年我在上海见过江南制造局的贝塞麦炼钢炉,只要搞到图纸,咱的铁路配件厂就能改产钢轨。”他没说的是,在考察沪上实业时,他曾目睹日本商人用劣质钢材冒充西洋货倾销,这种商业欺诈让他暗下决心要做“中国造”的标杆。

第二节 铁路配件市场的明暗博弈

津浦铁路济南段的铁轨接头处,苏记配件厂的技术工老周正用塞尺测量缝隙。突然,一列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检测车呼啸而过,车窗外闪过几个金发技师的嘲笑面孔。三天后,济南铁路局的投诉信就摆在了苏明远的案头:“贵厂生产的鱼尾板误差超过标准,现暂停所有订单。”

“分明是洋人搞鬼!”明辉把德国鱼尾板摔在桌上,“他们的公差标准比咱们高0.1毫米,根本是故意刁难。”他不知道,此时西门子驻华代表正与北洋政府交通部官员在六国饭店密谈,试图通过修订铁路材料标准排挤中国企业。

危机倒逼创新。苏明辉带着留洋归来的工程师钻进车间,把德国鱼尾板拆成三百多个零件研究。老工匠们却摇头:“这洋玩意儿要淬火七次,咱们的土窑炉撑不住。”争执中,明辉突然想起父亲苏承宗留下的“半土半洋”法子——用山西土窑炉烧制毛坯,再用从上海洋行淘来的二手轧钢机精轧。当改良后的鱼尾板在京张铁路试验段通过万吨列车碾压测试时,老周摸着泛着青光的钢材,眼角沁出泪来。

市场的转机藏在军阀混战的夹缝里。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修建奉天至营口铁路,急需大批道钉,却因日商抬价而焦头烂额。苏明远看准时机,亲赴奉天帅府,提出“以煤换料”的方案:用阳泉优质焦煤抵偿道钉货款,同时附赠铁路养护技术手册。这招“资源置换”让张作霖大喜过望,当场签下三万银元的订单。事后明远才对弟弟交底:“奉军缺煤缺得厉害,咱们用每吨低于日商五块大洋的价格锁死他,等于在东北插了根钉子。”

第三节 新兴产业的拓荒与荆棘

上海法租界的霞飞路上,一辆福特t型车呼啸而过,溅了苏明辉一身泥水。他却望着汽车后轮的轴承发愣——那铸铁部件的精度远超铁路配件。当晚在汇通天下票号上海分号,他铺开刚买到的《汽车制造原理》,对掌柜说:“给我查,全中国能造汽车轴承的工厂有几家?”

调查结果让他心惊:全国仅三家外资厂能生产,且价格是欧美本土的三倍。更棘手的是,北洋政府颁布的《工商业注册条例》竟明文规定“汽车零部件属特许经营”,审批权握在交通总长周自齐手中。苏明远得知后直摇头:“汽车是洋人的玩意儿,咱连煤油都靠进口,凑什么热闹?”明辉却拿出份调查报告:“大哥你看,去年全国进口汽车一万两千辆,光轴承损耗就值五十万银元,这还不算军阀订购的装甲车零件。”

兄弟俩的分歧在家族董事会上爆发。三叔公敲着旱烟袋:“承宗老爷在时就说过,不熟不做。汽车比铁路复杂百倍,别把家底赔进去。”明辉突然站起身,从皮箱里倒出一堆零件:“这是我从拆车厂收来的报废轴承,德国货,钢号是35crmo。咱的配件厂能炼出同标号的钢,差的只是磨床精度。”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诸位叔伯,“当年父亲闯上海滩,不也是从没人看好的票号做起?”

转机出现在与汉阳铁厂的合作中。明辉用苏记的煤炭配额换取了铁厂闲置的德国磨床,又高薪聘请了留德工程师卡尔。当第一套国产汽车轴承在测试台上运转到三千转\/分时,卡尔突然摘下眼镜:“苏先生,这精度够装福特车了,但你们的热处理炉……”他没说完的话是,那台用山西土窑改造的炉子,炉温误差竟控制在±5c,靠的是老工匠凭经验撒入的特殊矿砂。

第四节 资本绞杀与政商迷局

1914年欧战爆发,国际钢铁价格暴涨三倍,苏记的铁路配件厂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但苏明远却在天津英租界的汇丰银行里笑不出来——洋行买办递来的新合约上,铁矿砂价格比战前翻了一番,且要求预付三个月货款。“这是趁火打劫!”明远把合约摔在桌上,买办却耸耸肩:“苏先生,南洋铁矿被日本财阀垄断,您要不签,下个月就没米下锅。”

更凶险的风暴来自资本市场。当苏记准备发行“实业债券”融资时,上海突然冒出家“华洋合办机械公司”,以低于成本价15%的价格抛售同类配件。明辉派人调查,发现背后是日本三井财阀的影子。在一次商会宴会上,三井的买办故意凑近明辉:“苏先生,与其苦苦支撑,不如把厂子卖给我们,保准您赚得比现在多。”明辉端着酒杯的手青筋暴起:“我的厂子,只卖给中国人。”

政治局势的诡谲更让企业如履薄冰。袁世凯称帝前夕,河南督军派人来阳泉“借”煤十万担,却只给张空头支票。明远气得要撕票,明辉却拦住他:“现在得罪北洋,以后京汉铁路的生意就别想做了。”兄弟俩最终想出折衷方案:以“支援实业”名义捐出两万担,剩下的八万担用“军煤抵税”协议锁定,日后凭票抵扣赋税。这招“以捐代交”竟成了苏记在军阀割据时代的生存智慧。

最致命的打击发生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分裂,交通部突然宣布“铁路材料统一采购”,将招标权交给了英美合资的辛迪加公司。苏明远连夜进京,在六国饭店找到某位总长的幕僚,塞了五千块大洋才得知内情:辛迪加承诺给政府官员30%的回扣,而苏记的报价虽低,却“不懂规矩”。回到阳泉,明远把自己关在书房三天,再出来时鬓角已染霜:“明辉,咱们得准备后手了,洋人跟贪官勾结起来,能把人啃得连骨头都不剩。”

第五节 暗礁之上的商业罗盘

在天津意租界的一家咖啡馆里,苏明辉与一位戴金丝眼镜的年轻人低声交谈。那是南开学校的经济学教师马寅初,刚从美国留学归来。“苏先生,”马寅初用铅笔在餐巾纸上画着曲线,“您看这物价指数,去年涨了47%,根子在银本位崩溃和军阀滥发纸币。”他建议苏记将部分资金兑换成美元外汇,并存入外资银行,“这不是崇洋,是避险。”

与此同时,苏明远正在阳泉煤矿推行“以工代赈”。他把积压的煤炭折算成工价,招募灾民修建矿区铁路支线。老账房心疼得直哆嗦:“东家,这比直接发钱亏多了!”明远却望着远处挖路基的流民:“让他们干活换饭,比白拿救济更有尊严,将来铁路修通了,运煤成本还能降两成。”这招“基建自救”不仅缓解了用工荒,更在灾年为苏记赢得了“善商”的口碑。

应对原材料垄断的对策在上海萌芽。明辉联合几家华商铁厂,在宁波设立了“扬子铁矿采购 consortium”,派船队直抵澳大利亚皮尔巴拉矿区。在与澳洲矿主的谈判中,他故意带上翻译和英国律师,用流利的英语和熟悉的国际商法让对方刮目相看。当矿主傲慢地提出“只卖原矿,不卖精选矿”时,明辉突然展示出江南制造局炼制的高纯度铁锭:“我们自己能选矿,您不卖,有的是印度矿主愿意合作。”这场耗时三个月的谈判,最终为华商争取到了5%的价格折扣,更打破了日本财阀对铁矿砂的垄断。

最富远见的布局在于电力行业。明辉在考察汉口既济水电公司时,发现发电机的轴承损耗率极高,而国内竟无一家厂能生产替代品。他当即决定在铁路配件厂内设立电机部件车间,高薪聘请德国西门子的退休技师。当第一台国产发电机轴承在汉口水厂试运行成功时,厂长握着明辉的手说:“苏先生,这下咱们不用看洋人的脸色了!”这个后来被称为“苏记电机”的部门,竟成了中国早期民族电力工业的摇篮。

第六节 机遇背后的历史回响

1917年春天,苏明远站在新落成的阳泉发电站屋顶,看着电流通过电线点亮矿区的灯盏,突然想起父亲苏承宗临终前的叮嘱:“经商如行船,看得见的浪头好躲,看不见的暗礁才致命。”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潮碰撞最激烈的时代——新文化运动的火种在北平点燃,实业救国的呼声与军阀混战的枪炮声交织,而苏记家族的商业版图,恰如一叶扁舟,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着自己的航向。

在上海的工商联合会上,苏明辉代表华商宣读《抵制外货倡议书》时,台下坐着年轻的荣宗敬和周学熙。他们共同目睹了苏记用“技术+资本+政商智慧”在夹缝中开辟的道路:当外资企业用技术壁垒封锁时,就拆解逆向研发;当军阀政府索要无度时,就用商业合约捆绑利益;当资本市场充满陷阱时,就联合同业建立价格同盟。这种生存智慧,既带着传统晋商的狡黠,又融入了现代企业的博弈逻辑。

历史的吊诡在于,当苏记在汽车轴承和电机部件领域崭露头角时,他们无意中踩在了中国民族工业转型的节点上。那些在技术攻坚中培养的工程师,后来很多成为汉阳铁厂、江南造船所的技术骨干;那些与外资博弈积累的经验,为日后华商对抗国际托拉斯提供了范本;而在政商关系中坚守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则成为民国实业家群体独特的精神标识。

暮春的阳泉矿区,一列满载煤炭的火车正驶往京张铁路工地。车厢连接处,苏明远与苏明辉并肩而立,看着窗外掠过的黄土高原。“明辉,”明远突然开口,“你说咱们这辈子,到底是在做生意,还是在赌国运?”

明辉望着远方天际线,那里正有新的工厂烟囱拔地而起:“大哥,父亲说过,商道即人道,国运盛则商运兴。咱们现在做的,不过是在这乱世里,给中国的实业扎下几根桩子。”

风从西北吹来,带着煤烟与泥土的气息,也带来了远处隐约的枪炮声。兄弟俩都没再说话,只是握紧了手中的图纸——那上面,既有即将开工的汽车轴承新厂规划,也标注着避开军阀混战区域的运输路线。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变革时代,苏记家族的商业传奇,正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继续书写着中国民族工业的早期记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