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六零大杂院,我八岁二十年工龄?

作者:兰若寺小妖 | 分类:都市 | 字数:71.8万字

第251章 隆福寺

书名:六零大杂院,我八岁二十年工龄? 作者:兰若寺小妖 字数:0 更新时间:07-29 04:38

郑德很谨慎。

平时出门去黑市,路上必定会在一处玻璃窗前驻留一会儿。

看着似乎是在整理衣服,其实是在干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宋家珍自然也很清楚。

正好郑德是东城居民,所以宋家珍在分局查阅到刑满释放人员的信息很简单。

连照片都有。

很巧,这个人的户籍刚好在景山街道。

这也为什么宝根不直接提供主犯王金的资料的原因,东城分局的宋家珍和景山街道派出所的解卫军刚好有权限从郑德这个销赃的入手开始查。

经过解卫军向居委会私下了解,郑德最近的日子确实过的不错,天天红光满面的,还做了两身新衣服。

最重要的是还烟不离嘴。

这明显与其经济收入不符。

有人好奇问过他,他只说是最近认识了一个朋友,都是朋友接济的。

在掌握这个情况后,解卫军和宋家珍这才决定对郑德进行调查。

这对公母没有向上请示,而是准备有了结果再说(这年月因为技术手段很少,所以办案的便利性很大,没后世那么多限制。)

本来他们对这个郑德只有三四分怀疑,可当见到郑德居然开始做反侦查动作后,宋家珍的心却兴奋了起来。

这个人八成是有问题的!

宋家珍跟着郑德身后大约三十米,而解卫军在宋家珍身后二十米的位置。

郑德通过玻璃反射看身后的时候,先下意识的看了漂亮的宋家珍一眼,但随即又把目光移开,仔细的打量起其他人来。

微黑美人怎么看都不像个公安,倒像个教书的老师。

宋家珍没有去看郑德,而是保持着原有的步速从郑德身边路过。

郑德在玻璃窗前装模作样的待了半分钟,这才转身向自己家的方向走去。

不一会儿背着一个口袋从家里出来直奔东四方向。

可走了没多远,一个年轻人毛毛躁躁迎面跑来,脚底下一打滑和他撞了个满怀。

郑德只觉得自己似乎被一辆车给撞了,紧紧抓住口袋的手不由得一松。

那年轻人似乎脚下还在打滑,一脚把即将落地的口袋给踢出老远。

“你这人咋看路的?!”

郑德顾不得身上的酸痛,急忙爬起来想去捡自己的口袋。

但有一只纤细的手比他先一步放在了口袋上。

诶?

是之前遇到的那个漂亮姑娘!

宋家珍手指在口袋口子上轻轻一摸,果然是熟悉的颗粒感。

另一只手捏了捏口袋,这种细沙的感觉不会错的。

她把手指伸到嘴边一尝,果然是甜的。

宋家珍的几个动作吓坏了郑德,他惊恐的想去抢口袋,却被那个年轻人一个擒拿给摁倒。

“郑德,不许动,我们是公安!”

听到年轻人的大喝,郑德浑身的力气瞬间流逝,脸色一片苍白。

宋家珍已经熟练的打开了口袋,露出了里面整整一口袋的白糖。

随后他们还在郑德身上搜到了接近二十多张布票和三十多张粮票。

郑德是浑身瘫软的被解卫军提进派出所的。

六零年代的审讯高效而快捷,哪怕是在京城,他们也有太多的手法可以用。

郑德只坚持了一个小时就把王金供了出来。

王金刚刚踩点回到家里,就被蹲守的丰台公安给拿下。

随后团伙里负责望风的刘某,负责搬运的李某和赵某都被抓获。

同时部分赃物被公安从窝棚里起获。

困扰东城分局的这起连环盗窃案算是正式被侦破,唯一麻烦的是口供和剩余的赃物有些对不上。

起码少了一小半。

但后续的收尾工作已经与解卫军无关,他被通知马上去分局报到。

这个案子是市局督办的,所以属于解卫军的功劳自然不会小。

为了安抚人心,这个案子被破获的消息和解卫军的大名都同时上了京城日报。

在解卫军和宋家珍看来,破获这个案子最大的功臣是宝根。

所以他们俩再次奖励了宝根五块钱。

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中,宝根豪气的弹了弹手里的五张红色天安门。

“走,咱们今天去隆福寺集市看看!”

隆福寺距离小苏州胡同大约三、四里路,宝根几个大约两点放学,走了大约三十多分钟才到。

隆福寺的庙会一直很出名,在解放后这里改名叫东四人民市场,完全的国营单位。

哪怕是在1960年物资最匮乏的时候,这里依旧保持着四百八十个固定摊位和二百多个流动摊位的规模。

平均一天要接待三万人,节假日甚至超过五万。

在旁人眼里毫无特色的清代庙宇式建筑群,却让宝根看得目不转睛。

市场里的摊位也很有趣,全是铁皮摊位。

他们几个是从北边来的,所以走进市场看到的是一大片卖菜的摊位。

每个摊位上的菜看上去不少,但手里拿着票证在排队的人则更多。

几个戴红袖箍的站在石头墩子上拿着铁皮喇叭在维持秩序,喊得一脑门子汗。

北区被挤得水泄不通,宝根几个只能绕道去了中区。

中区是卖日用品的,什么搪瓷脸盆、灯塔肥皂、竹编暖水壶、火柴、煤油灯看上去也是琳琅满目。

但在这里挑选东西的顾客比售货员还要少。

“走走,”刘思敏早就走饿了,拉着宝根直奔南区,“看了也买不起,咱们继续往南边走。”

南区的人虽然没有北区的多,但也不算少。

因为这里全是小吃摊。

几个孩子刚进南区,炒肝特有的蒜香味就熏得他们口水直流。

宝根退休后来过京城旅游,炒肝他也吃过,味道确实不错。

但明显眼前隆福寺南区的炒肝香味比后世多了一些锅气。

公家卖炒肝的只有两个摊位,但已经熄了火。

摊位前有个牌子——每天限供五十碗。

但宝根几个闻到的香味却是从另一头的私人摊位传来的。

梅子几个对此见怪不怪。

那是流动摊贩,有个体经营许可证的。

只不过他们卖的炒肝都不摆在明面上,怕被稽查。

一毛二一碗,八个小孩一共要二两粮票(主要是有淀粉),真不便宜。

宝根给小伙伴们一人来了一碗。

老京城常说炒肝是肝六肠四,如今已经变成了肝三肠二,而且肝片是纸片薄的三片,其余全是淀粉类的代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