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书袖手站在一侧注视着他们,周满和白善察觉到他的目光,微笑着周围的同僚打过招呼后就朝杨和书走去。
杨和书是朝中出了名的清冷,虽然人长得好看,看着也温和,但会凑到他身边的人还真不多。
所以他周围都是空的。
白善和周满走过去,压低声音好奇的问,「杨学兄,难道朝中出什么事了吗?」
也没听庄先生提起啊。
庄先生年纪大了,他又只是崇文馆侍讲,若无必要,他已经不上大朝会了。
这也是皇帝对老臣的优待,朝中凡上了六十的大臣,职位不重,无要事的,可不上朝会。
但庄先生不上朝,身在朝中,对朝中的事还是有了解的,这几天并没有听他提起过。
杨和书道:「你前两日又上了一道请修河道,开通漕运的摺子?」
白善一脸茫然的点头,「是啊,先生说朝中已经在议论此事,只是久决不下,我想着我也要销假入朝了,便想再提一提此事。」
「你这摺子上了以后,易子阳便串联封宗平上了一封响应的摺子,建议由工部主理此事,各地驻军协助,再招民工劳丁梳理河道,认为三年可通河道。」
周满:「决心如此大?只怕消耗不小吧?」
白善却想起了早上入宫时被武将阴阳怪气的画面,他:「……兵部和各地领军将领想要主理此事,但暂时打不过工部,觉得这主意是我提起的?」
「不仅是各地领军将领,朝中不少閒散下来的将军也有意此差事,毕竟主要用的是士兵。」
白善却皱眉,「可他们懂得疏通河道,筑堤建坝吗?」
杨和书微微一笑道:「肯定没有工部懂。」
他道:「我也只是提醒一句,你早朝的时候小心吧。」
白善决定静观其变,暂时什么都不说。
疏通河道,还是全国主要水网的河道,谁也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钱,从哪里疏通起,沿路可能还要修建码头等等,涉及地方之广,利益之深,让朝中每一个人都心思浮动起来。
当然,除了个别人外,大部分人看到的是背后涉及到的功绩。
远的不说,就说工部,韩尚书出了名的稳,此时也不由浮躁起来,漕运若能打开,将全国河道串联在一起,那他这个工部尚书算是可以名垂千古了。
所以不仅朝中在争,工部内部也在争这个主理人。
地方上也有精通水利地理的官员上书请求,还有人在网罗人才往朝中输送,比如民间的某某,素有贤名,在水利工程上很有见地,有着作若干,请求皇帝出任贤令。
白善和周满这五十天基本上过着和朝堂分割开来的生活,虽有消息,但那消息就好比是一个漏风的洞,他们只能吹到一点儿。
这会儿他们站在了朝堂上,那漏风的洞一下被打开,整个洞穴都是风,于是俩人差点儿被这狂涌而来的消息打懵,俩人谁也没料到这事儿闹这么大。
皇帝自己也没想到,反正堂上够乱的了,这人说完那人说,皇帝干脆抬手止住众人,道:「河道漕运一事暂且押后再议,先谈一谈别的事吧。」
刘尚书这才找到说话的机会,执着笏上前躬身道:「陛下,各地秋收已经结束,多地正在种植冬小麦,今年南除桂州、柳州一带,北除并州、代州一带干旱较为严重外,其他地方的收成还算可以。」
皇帝问:「六七月的时候台州一带不是有海风登陆?」
「是有,但越州、杭州一带粮食充足,已经就近援济,不必京城再支援,且今年江南一道大体算丰收,米价降到了七文一斗,谷价则降到了五文一斗。」
皇帝问:「漕运河道的事先放在一侧,再着令各地州县,修建粮仓,收购粮食充实粮仓,平抑物价。」
这个诏令早在一个多月前白善的摺子回到京城时便已经下过一次,不过显然成效不大,除了个别地方努力执行这条规定外,大部分地区平抑物价的事做得并不好,以至于现在有些地方的粮价就跟他们下太极殿的台阶一样往下掉。
皇帝沉吟片刻后道:「杨和书。」
周满身侧的杨和书起身出列,躬身道:「臣在。」
第3344章 未来可期
「朕着你为南巡察御史,去淮南道、江南道巡察粮道,监督粮仓,平抑物价,核对帐目,若有罔顾圣恩,违法乱纪之臣,朕许你便宜之权。」
杨和书躬身应下,「陛下,臣一人怕是难以短期内巡视完两道,臣求一助手。」
皇帝的目光就在百官中一扫而过,最后指着白二郎道:「让白诚与你同行吧。」
神游天外的白二郎一呆,被身后的同僚戳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出列,迟疑的应了一声,「臣遵旨。」
杨和书本想求的是白善,听见是白诚,略一思索也就明白了,也笑着应下。
皇帝略一沉吟便问道:「唐鹤现在何处?」
封良出列道:「小唐大人现在并州一带,巡察灾后事宜。」
五年了,唐鹤还在外面,他中途回过一次京城,但也只是述职,只呆了不到两个月便又走了。
皇帝本来想找个地方让他呆着做刺史,但见他这几年成绩斐然,有他在大晋四处晃荡,吏治都清明了一些。
于是皇帝便又让他继续四处晃,真正实现了走南闯北,查遍天下冤案的理想。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