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2页

第3315章 摺子

白善便微微一笑,问道:「这个时候大量出售陈粮,的确能够趁势压低一下新粮价,但天下是互通的,隆州的粮食又不是出不去,也自有别的粮商进来,靠向百姓倾销陈粮压下的粮价只是一时的,当地的粮商为何要选择最差的这一条路呢?」

文士们一愣,沉默了一下后道:「或许是饮鸩止渴?」

「不管是什么,反正这样一来,受伤的还是种地的百姓。」另一文士嘆道:「唉,粮食歉收时伤的是农人,粮食丰收伤的还是农人。」

「兄台也太悲观了,」白善笑道:「丰收可比歉收好太多了,虽然每一斗粮所售的钱要比以前的少,但每户收穫的粮食增多,以前不能饱腹之人现在可以饱腹,以前只能吃稀粥的人现在可以吃白米饭,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何必悲观呢?」

周满点头,「而且粮价低也有低的好处,普通百姓能够花费更少的钱果腹,那剩下的钱便可以用做他用了,比如就医、读书、品鑑美食……」

「话是这样没错,但现下各粮铺压低价格,农人还是吃亏。」

白善颔首,「这话没错,可以建议刺史府和县衙收购粮食,平抑物价。」

三位文士:「……我等人微言轻,只怕府君他们不会采纳。」

白善上下打量过他们,问道:「你们是府学还是县学的学生?」

「我们是府学的学生。」

白善便笑道:「那便简单了,府学和县学的学生都有权责向刺史和县令谏议。」

是有这个规定,但真正去做的却没几个,三位文士对视一眼,都没说话。

白善也只是给出一个建议,怎么做还要看他们。

吃过饭,买了些小东西后一行人便回到他们下榻的客栈,孩子已经犯困,白善他们将孩子交给下人带下去洗漱,自己则在下面大堂找了张桌子坐下。。

「粮价低廉可以,但粮贱就不好了。」殷或扭头问白善,「你这个给事中不打算管?」

白善道:「我会上折请求户部下令各地建仓收购粮食,平抑物价。」

他顿了顿后道:「自大晋建国以来,各地粮仓都有收购粮食,平抑物价,但新建不多,如今国库充盈,粮食高产,那便可以多建粮仓,不仅可以平抑物价,还能够应对灾祸。」

殷或道:「其实一路上我都在想,我们为何要到了岐州才上船?按说长安有渭水,河道相通,既然嘉陵江能通传,为何渭水不能?」

白善挑眉,「你是说漕运?」

殷或点头,「漕运若能顺通,那各地粮价会更平稳,像隆州这样的事出现的概率会更小。」

白二郎道:「我在翰林院时看到过,本朝的漕运基本上是继承前朝,但除了大运河那条航道外,其他水道的漕运基本上是停滞的。没有人管理河道,水路堵塞,漕运根本不开。」

「那就开便是,」周满道:「水到处都是,我大晋水网密布,若是漕运兴盛起来,将整个大晋用河道连接起来,那将来我们再往其他地方去,岂不是能够像从岐州到雍州一样,一日三五百里?」

白善若有所思,「水深且急速的地方,一日千里也是有可能的。」

「是啊,是啊,那碰上长一些的假期,我们还能去远方游玩呢。」可以再趁机挖一点儿东西。

「那这个摺子就得好好写了,是上一道还是两道?」

白二郎:「这么大的事,一道摺子写不下吧?」

白善蹙眉,「我连上两道摺子只怕太惹人眼,而且我此时正休假呢。」

他看向白二郎。

周满和殷或也都看向白二郎。

白二郎慢慢的往明达身后挪,明达挪开身子,和他道:「你也该为我大晋立一立功了。」

「……那我写哪一封?」

「漕运那封吧,」白善道:「你不是在翰林院看到过相关的记录吗?」

「可我那只是给同僚们找资料时翻阅过,根本记不住多少啊。」

「没事儿,你先上个大概的,具体讨论和实施肯定是工部牵头,」白善道:「没有说让你主理,就是让你开个头。」

白二郎鬆了一口气,但沉默了一下后又道:「可我太久没写摺子了,这么大的事儿我怎么写啊?」

周满道:「让白善给你参考。」

白二郎只能被赶鸭子上架。

第二天他们便从隆州回绵州,距离不远,一天便能到,在绵州停留了一夜便回七里村去。

一天的时间,白善把收购粮食,平抑物价的摺子都写好了,白二郎就开了一个头。

白善觉得回到七里村他也没精力和时间写了,只能将人拘在马车中和他深入讨论一下,让他记下要点后道:「回到家里连夜动笔,一个时辰左右也就写完了。」

白二郎连连点头应下,但实际情况是,这是不可能的。

白家提前让家丁回家去通知,所以一行人刚到村口,白老爷一家和周大郎周三郎便领着村子里的人应了上来,等到马车停下,车上的人都还没下来,大家便呼啦啦的跪了一地,但脖子伸得老长,抬高了脸问,「公主呢,公主呢,公主娘娘长什么样啊?」

村民们突然跪下,白老爷有些反应不过来,膝盖弯了弯,在跪和不跪之间迟疑了一下。

白二郎已经跳下车,飞快的跑上前拦住,顺便拉了一下村长等人,「别跪,别跪,公主不讲究这些虚礼。」

农家小福女(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