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0页

的确算好事,白善在治下种了这么多新稻种,都算丰收,作为青州刺史,这份功绩自然有他的一份。

但……这件事前不久秋收时白善才上报,京城那边比他更早知道消息不说,还那么快确定了新稻种的可行性,在他没来得及参与时就已经把国策定好了。

总觉得这个刺史当得很憋屈呢。

郭刺史坐在椅子上,老半天后嘆气,「一开始就错了。」

「啊?」师爷一头雾水的抬起头来,「大人,什么错了?」

郭刺史挥挥手,「我想错了,一开始我担心路县令会妨碍到我,所以注意力都在路县令身上,可现在看来,白善才是扮猪吃老虎啊。」

「这才两年的时间,白善都做了多少事了,现在北海县还是以前的北海县吗?」

师爷小声道:「可是大人,白县令做的都是好事吧?这里头都有您的一份功劳在……」

郭刺史摇头,心中有些不安,「只怕陛下不这么想,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在这个位置上待下去。」

皇帝此时的确想换一个青州刺史。

周满前脚一走,他后脚就想起这件事来。

他和老唐大人道:「郭成此人,守成还行,创业怕是不好。现在白善和周满都在青州,他们两个可不是安于现状的人,再留郭成在青州,只怕会成为拦路石。」

老唐大人却更求稳,想了想后摇头,「陛下,郭刺史才到任两年,刚刚熟悉青州事务,青州的官民也刚熟悉他,此时把人调走,只怕对青州更不好,而且谁又能保证新任刺史就能比郭成更适应青州呢?」

「咦?」皇帝惊奇的去看老唐大人,「唐卿不是素来厌恶郭成吗?朕要是没记错,上次他被罢官便是唐卿弹劾的。」

老唐大人:「……陛下,上次臣是秉公执法,这一次也是从大局出发。」

他道:「虽然臣很不喜欢郭成为人,但不得不承认,此时他留在青州比离开更好,他调配能力不弱,有他在,青州的新稻种和新麦种推广应当不成问题;」

「他还识时务,公主和驸马此时在北海县,白善和周满有陛下和太子做靠山,他不会和白善硬碰硬,更易妥协。」老唐大人道:「再另外派人过去,对方未必能有此气度,毕竟白善许多事都算越矩。」

远的不说,就说北海县的盐场,碰上一个强势一些的刺史,直接接手盐场也不是不可能。

而白善只是一个县令,刺史府要接手盐场,他还真就只能让步。

不是所有人都像郭成识时务的。

「不过他还是能淡薄名利一些就好了,」老唐大人道:「臣也知道,追至清则无鱼,但太浑浊,水里的鱼也是会被闷死的。所以陛下可去密函警告一二,让他的手别伸太长,莫要忘了他上次是因何被罢官的。」

皇帝还是能听得进建议的,沉思了一下后点头,「好吧,那就暂时用他,本来朕想让镇守渤海的刘将军兼任一下刺史的。」

老唐大人想了一下后打了一个抖,「不妥,不妥,刘将军为人虽正直,但手段铁血,性格强硬,白善虽然看着温和,但性格也倔得很,这样两个人撞在一起……」

而白善做事还总是喜欢做大,做深,经常会越过刺史拿主意,一个不好,到时候针尖对麦芒……

皇帝便扭头和古忠道:「把郭刺史的摺子找出来,朕给他批覆,顺便说些小话。」

在摺子上夹带一些私货,对皇帝来说不难。

古忠瞬间明白,很快翻出一封祝愿皇帝重阳安康的摺子来,这是郭刺史前不久送进京来的请安摺子。

皇帝打开便回復了一个一切安好,然后就开始和郭刺史说「心里话」了。

摺子发下去,会原路送回去,相信郭刺史过不了多久就能收到了。

和郭刺史一样差点被换的还有罗江县现任县令。

不过可惜,他没有郭刺史的直觉,也想不到更深的地方去。

在七里村大丰收,京城因为新稻种派了人过来宣旨把周立重叫到京城时,他只有兴奋。

「这都是我的政绩啊。」

师爷也很高兴,连连应是。

周立重被调到京城,没过多久便被从一小吏擢升为六品司农寺丞,官品比他这个县令还高了。

说真的,县令羡慕得眼睛都快要红了。

然后他就一直尽心尽力的组织七里村的村民秋收,晾晒,称重,然后写成摺子送到京城。

他就开始焦急的等着京城的嘉奖,心底还暗暗祈祷这一次能够升官。

但他从八月等到九月,从九月初等到九月末,冬小麦都开始下种了,京城还是什么消息都没有来。

第3211章 国策

「大人,大人,京城来人了。」

罗江县县令一下站起来,高兴的问道:「在哪儿?快请进来,是公文还是圣旨?」

「是户部的大人,绵州刺史府的官吏陪同,说是来收购和安排新稻种的……」

县令身子一僵,「啊?」

七里村种了不少新稻种,其中以周家为最,周立重前脚被宣进京城,后脚县令就让人去村里说了,要把新稻谷留着,不许人随意售卖。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让人和七里村的人接洽,想要购买新稻谷以留作种子,不过因为他开的价低,所以买到的不多。

农家小福女(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