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页

村长道:「而且还不知道明年是什么光景呢,要是跟今年似的,那我们还活不活了?」

大家交头接耳起来,最后做了决定,「行,就种一季冬小麦吧。」

事情定下,大家反而没那么纠结了,众人说起别的事来,「大柱的伤怎么样了?」

「昨天又去拿了两副药,大夫说吃完应该就好了。」然后转头看向老周头,「大郎怎么样了?」

「差不多好了,就是还不能干重活儿。」

「这肚子里出血我们也看不见,是得谨慎点儿,要我说让他在家里休息半年,等开春后再下地。」

老周头也是这么打算的,他不懂啥医术,就是想一想,这内出血,必定是里面的东西破了,万一这一劳累,扯到了,伤口又裂开,它们在肚子里,出血了他们也看不见啊。

乡下人养病基本靠休息,靠熬。

周大郎才二十多,老周头还是很怕他落下病根的,而他家啥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也打算让他在家里多休息,等再好一点儿,在家里干点轻省的活儿。

比如去割麦子,割豆子,割稻谷这样的活儿可以做一做,但像扛麦子,松地,堆肥这样的重活儿就不能做了。

老周头就问起其他人的伤,好在除了周大郎外,其他人的伤都在外面,是看得着的,基本上伤好了就没事了。

其实大夫很想告诉他们,周大郎的内伤好了,也没事了。

但人都会被自己的想像力吓到,绝大多数人都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能那么轻易的接受别人的建议且思考的,一般不是成为软耳根的人,就是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比如当今圣上。

魏知人还没回去,奏摺先到了。

这是一封很长很长的奏摺,长到皇帝需要一个时辰的时间来读。

里面不仅写了赈灾的事宜,还有灾区伤亡的数据,赈济所耗钱粮的数据,以及各地的受灾情况,大部分都附有数据。

可见魏知这次去赈灾是很用心的。

当然,他上折的目的不止为此,他写这么多,还为了替灾区申请减免赋税。

本来朝廷是计划益州下的县免税而已,时间给的也很宽裕,两年。

但这次魏知提议益州下的县免税三年,以将流落在外的流民吸引回乡,还可以吸引外来流民进入益州。

因为这次益州洪灾,伤亡实在太过惨重,人口损失严重,如果不能把人口吸引过来,那就只能强制从其他地方迁移人口过去了,不然犍尾堰下的万顷良田就有可能就此荒废。

而益州之外,此次剑南道全都免税一年。

剑南道的范围就太广了,这意味着朝廷将会失去一部分税收不说,还得往下支援一下。

毕竟,地方税收除了上交朝廷一部分外,他们还要自留一些做自己的财政之处。

如果没有税收,那就只能朝廷向下拨款了。

可不免税……

看着魏知上交上来的数据,以及各地灾区的情况,皇帝忍不住嘆了一口气。

不免税,一个冬天过去,恐怕剑南道又要死一些人,流亡一些人。

收税一时爽,日后收拢流民就要花十倍甚至百倍的心思。

而一旦有流民落草为寇,那造成的损失只会更加大。

皇帝放下摺子,道:「来人,将六部尚书请来。」

他沉吟着问,「魏知到哪儿了?」

送信的人道:「卑职回京时,魏大人正在罗江县巡察,此时应该已经上路,不日就会到京。」

皇帝微微点头,挥手让对方退下。

而此时,魏知一点要回京的迹象也没有,他正拿着一把剪刀在院子里替白家修剪花卉,剪着剪着觉得不对,他好奇的看着花坛里的这一排植物,问道:「这不是姜吗?」

侍立在一旁的大吉笑道:「回大人,就是姜。」

魏知笑道:「种得可真不错,你家园丁是怎么打理的?」

魏知家里也种菜蔬,作为生活必需品,姜块自然也种过的,不过没有这里长得好,而且他看得出来,底下埋着的姜块似乎比他平时吃的要大一些。

大吉笑道:「这不是园丁种的,是我家小少爷种的,平时除草施肥都是小少爷亲自做。」

「哦?」想到昨天酒宴上看到的小孩儿,魏知微微一笑,「你家少爷还有这样的兴趣爱好?」

「是,」想到他们家少爷的爱好,大吉顿了顿后笑道:「我家少爷很喜欢种东西。」

尤其是喜欢种能卖钱的东西。

「那回头我可得好好的与他交流一下,」魏知笑道:「我也喜欢种东西。」

经过一年的发展,白善宝去年留下了许多姜块做种子,今年他不仅把自己院子的花坛全种上姜块,书房面前的地也征用了一块,然后还发展到占用了花园里的花坛。

刘氏在这方面对他很纵容,他想种就让他种,哪怕把家里弄得有些味道也不管。

第250章 偶遇

七里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村子,不论是从县城还是白马关镇的方向过来都要走一段山路。

所以只要有人把守住山道,基本上便没有外人能无知无觉的进入这个村子。

当地的村民例外,因为山野之中,总会有些小道进来的,虽然会难走。

所以魏知在七里村里并不隐藏行迹,在白家修剪了一下花枝,又和刘氏喝了两杯茶,他便带着一个侍卫背着手走出门去,很好奇的在田野中逛起来。

农家小福女(上)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