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卷帘工作室 译
〔此文为“2005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
我在邻居的车库深处发现了这本书。那时邻居退休了,正要搬到佛罗里达去住。他们要卖掉大部分家当,不想花钱船运到南方。
当时我才十一岁,正想在他们的旧书堆里找本泰山的书,也想找到科拉伦斯·斯皮兰的**,如果妈妈没发现,我就买下来。这些书都找到了,可现实的困难随之袭来:这些书每本卖50美分,《一吻致命》还要一美元呢,而我所有的钱就5美分。
于是我不甘心,又胡乱翻了一阵,终于找到唯一一本我能买得起的,那就是这本《与猫同行》,作者是密丝普里西拉·华莱士(Miss PriscillaWallace),不是普里西拉,而是密丝普里西拉。以后的多年里我一直以为“密丝”也是她的名字。
我翻了翻这本书,希望在书里发现几张半裸的土著女孩的照片,但里头根本没有图片,只是文字。我一点也不遗憾,似乎知道这个名叫“密丝”的作者没想要把半裸女子的照片贴得满书都是。
那天下午,我要去参加青少年棒球联盟的选拔赛,而这本书对此时的我就显得花哨且无阳刚之气。书的封面硬皮由一块黄褐色、像天鹅绒一样的布包裹着,上面印着凸起的阳文;衬页是雅致的绸子做的,甚至还有书签,一条粘在外皮上的绸带。我正要把书放回去,无意瞥见书的一页上印着:限印200本,此书为第121本。
这真正的限印版才5美分,这让我眼前一亮,我怎会拒绝呢?我拿到车库出口处,正正经经地付了钱,然后等我妈妈。她还在里头看货,她总是看,从不买。买东西就是和钱分开,我爸妈都成长于大萧条时代,他们从不买那些能以更低价格租到的东西,或是能免费借用更好。
当晚我要做出重大抉择。我并不想看这本名叫密丝的女人写的《与猫同行》,可是我最后一个子儿都花在上面了,那可是我最后一个子儿啊。我的零花钱到下周才能拿到。但其它书我都翻烂了,上面几乎全是我的眼痕。
想到这,我就趣味索然地拿起这本书看起来。看完第一页,第二页,我突然感到自己被这本书带到了肯尼亚殖民地、暹罗、亚马逊丛林。密丝普里西拉·华莱士的生动描写使我向往那些地方,读完一个章节后就仿佛曾经身临其境过。
书中有很多城市我以前从没听说过,那些带着异国色彩的城市名,如马拉开波(委内瑞拉)、撒马尔汉(乌克兰)、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有很多城市,像君士坦丁堡,我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她父亲是个探险家。回想那仍有探险家的年代,她跟随父亲到海外旅行了几次,他无疑让她体验了那遥远国度的奇特之处,想想自己父亲只是个排字员,我真妒忌她。
我还猜想书中讲述非洲的章节可能都是描写横冲直撞的大象和吃人的狮子,可这不是她所见识的非洲。在我的印象中非洲一直是血肉横飞弱肉强食的世界,但她所描述的非洲是充满金色晨曦,幽暗之处无奇不有,而非处处惊魂。
她能在任何地方发现美的存在。巴黎的一个周日早上,两百个卖花者沿着塞纳河一字排开在卖花,或是戈壁深处一朵娇嫩的鲜花在盛开,正如她所述的,每个事物似乎都令人称奇。
我突然像闹铃报响似的惊跳起来,看书忘了时间。这是第一次通宵不睡地看书。我把书放到一边,赶紧穿上衣服去上学。放学后我赶紧回家,继续把书看完。
那一年我一定把这本书读了至少六、七遍,甚至到了几乎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一些章节的地步。我喜欢上了那些遥远的异国他乡,或许也有些喜爱那位作者。
我甚至以读者的身份给她写了一封信,地址为“某地密丝普里西拉·华莱士”。
信当然被退回了。
那年秋天,我找到罗伯特·A·海莱的书和路易斯·拉莫尔的书,兴趣被吸引过去了,而且有个朋友见到《与猫同行》这本书,就拿它那花哨的封面和作者是女人这两点来取笑我,因此我就把它塞到书架上。多年以后我就忘了。
我从没到过书中所写的那些神奇之地,从没事业发达过、从没声名显赫过、从没大富大贵过,也从没谈婚论嫁过。
到我四十岁时,我无奈地承认自己不可能有什么非同寻常或激动人心的经历了。这之前我曾写了半本小说,可从没想过要写完,更别说出版发行了。我还白花了二十年去寻找我爱的人,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在其中找到爱我的人,这可能更难,因而我最终还是没有找到。
我厌倦了城市生活,讨厌与人们摩肩接踵。人们追寻成功和幸福,而这些却不知为何总躲着我。因为在美国中西部出生长大,最终还是搬到威斯康星州北部林区去居住。在那个地区有着最具异国情调的小镇名,比如玛尼托沃克、明那夸、瓦乌绍,听起来像玛靠、马拉克奇,或像普里西拉·华莱士书中其它富有魅力的城市名。
我在当地一家周报当文字编辑。那家报社更重视取得饭店和房地产公司的广告权,而不是新闻报道里名称拼写的正确与否。这不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我看中的就是这份工作的轻松安逸。我不会去找什么难做的工作,追求成功的青春梦想早已随着对爱情的憧憬和青春的激情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人生迟暮,我只满足于平静的生活。
我在一个无名的小湖边租了一幢小房子,离城里约十五英里。这幢小房子还有独特之处:一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