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弓 译
“大蚂蚁”叙述了人类在产生受威胁感时会以愚蠢的攻击行为作出反应。故事在一种正常、低调的背最——钓鱼,高尔夫球和晚餐——中开始,然后突然出现暴力行为;接着摩根的生活恢复了平静,最后是科学家们对大蚂蚁不可思议的特性所作的冷隽、寓意深刻的注释。通过这一客观的表述,我们看到,生命中独特的、反常的、以至是值得唾弃的一面并不是蚁类的世界,而正是人类的狂暴。故事在结尾部分坦率地承认,人性使人类堕落到不可救药的可悲境地:“我们改不了了,就是这个样子了”,而且“象一个不甘与自己昔日的负罪之身贪生共存下去的囚犯,我愿心悦诚服地接受对我的审判”。恰是这种坦荡的自责,才使我们看到人类新生的最后一线希望。
☆
☆
☆
☆
☆
世事如何了结,对于这个问题,看法庞杂,猜测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迟早人口将会过剩,另一些人说,我们会自相残杀,有了原子弹就更会是这样。各种各样的见解,偏偏没有人指出我们老是原来的样子没变这一简单的事实。我们能够找到养活任何数量人口的办法,或许甚至会找到避免用炸弹自相毁灭的途径:做这些事我们不乏聪明才智,但是对于改变自己或者我们的行为方式却从来都是一筹莫展,笨手笨脚。
我有自知之明,我既不歹毒,也不残忍,恰恰相反,我是一个心地善良的普通人,爱妻儿,睦四邻。我象很多人一样,他们做的事我也做,并且正象他们那样遇事不假思索,从不问个为什么。情况就是这样。
我还是个作家,我告诉博物馆馆长李伯曼和政府官员菲茨杰拉德说,我打算把这段经历写下来。他们听罢耸了耸肩,“那就写吧,”他们说,“反正写不写一个样。”
“你们不认为这会给人们带来惊慌吗?”
“没人会相信它的,怎么会惊慌呢?”
“要是同时发表—两张照片呢?”
“那可不行,”他们同声说,“不能发表照片。”
“这又为什么呢?”我问道,‘你们既然同意让我写这篇故事,为什么不同意我发表照片,好让人们相信我说的都是真事?”
“他们还是不会相信你的,他们会说照片是你伪造的,谁也不会信。那样只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最好设法摆脱这种情况,混乱是于事无补的。”
“什么才于事有益呢?”
他们说不上来了,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回答。下面我就简单明了地叙述我的这一段亲身经历。
每年夏天8月份的光景,我总要和四位好友去阿迪龙达克的圣里吉斯群湖上泛舟垂钓,消磨一个星期。我们照例租用那间简陋的小木星。我们泛着小舟在湖上随意漂泊,时不时地也能钓上几尾鲈鱼,总的说来,捕获量很有限,但是打牌却很尽兴;我们还在外面野餐,悠然地享受假日里的欢乐。今年夏天,我因手头有些事要料理,所以晚到了三天,由于天气温和,添人游兴,所以我决定在别人离去后单独留下来多住上一两天。棚屋前有—小片平坦的草地,我打算花三、四个小时练习短距离击高尔夫球进洞的技术。所以铁头球棒就一直放在我的床边。
留下来头一天的晚餐,我开了一听蚕豆和一听啤酒。吃罢便打开《密西西比河上),拿了一包香烟和一条8两的巧克力糖躺到床上。无事一身轻,没有电话,没有工作,没有报纸,此时此刻,我真可算得是这个纷扰嘈杂的时代里最逍遥自在的闲客了。
当时屋外依然天光豁亮,一束光线从窗口射进来,越过我头部的上方,看书是足够明亮的了。我伸出手去再取一支香烟的时候,不经心地向上看了一下,突然在床尾发现了它。高尔夫球棒正在我的手边,说时迟,那时快,我猛地抄起球棒,只一挥就击它个正着,结果了它的性命。这就是我在前面讲到过的。不管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反应是与常人无异的。我认为任何一个人,黑种人、白种人或是黄种人,在中国、非洲或是俄国,都会这样干的。
这时,我只觉得浑身汗如雨下,接着感到恶心。我跑到屋外去呕吐,想起1943年那次乘“自由号”轮船赴欧时曾经这样呕吐过以来这还是头一遭。随后我逐渐恢复了平静,打起精神回到木屋里去看它。它已经直挺挺地僵死在那里,但我还是决意不一个人在木棚里过夜了。
我不敢用手摸,使用一张牛皮纸把它捏起来扔进鱼篮里。我把鱼篮和其他行李杂物放进车后的货箱,然后关上棚屋门,钻进汽车,一路驶回纽约来。
上高速公路前,我停车道旁,小睡了一个多钟头,到家时已近拂晓时分,待到修面、洗澡、更衣完毕,我的妻子还在梦中迟迟未醒。
早饭时,我解释说我不太善于独自料理生活,这一点她很清楚,而且我一个人通宵驾驶汽车也不是什么罕见之举,所以她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我吃了两个蛋,喝了一杯咖啡,抽了一支烟,然后走进书房,重新点燃了一支烟,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桌上的鱼篮。
我的妻子往屋里瞧了一眼,看见了鱼篮,说鱼腥气太重,叫我把它放到地下室去。
“我要换衣裳了,”她说。那天孩子们还在外面野营,没在家。“我跟安约好了在外面吃饭——不知道你回来的这样早。要不,我不去了吧?”
“不,别这样。应该做什么,我眼里还是有活儿的。”
然后我坐下来,又抽了一会儿烟,最后拨电话给博物馆打听地是昆虫部主任。他名叫贝特兰·李伯曼。我要求跟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