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页

前排的评委们倒是不动如山,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这个局面,新编剧每年都表现这么差。能从矮子里面拔一两个高个头,就算不错的了,他们也就是完成任务而已。

到了最后一部新编剧表演结束,才轮到了林家母子粉墨登场。

他们只算是来客串的嘉宾,并不能算正式的比赛选手。

但一听到林家母子的名字,昏昏欲睡的摄像机大爷和编导们都振作起了精神,这一期节目的高.潮部分来了。

陆熙年更是眨也不眨地盯着台上——

林桥换了一身青衣的打扮,身穿青色的长衫,配以坎肩,四喜带,发间戴着华美的点翠头面。她的脸形本就是姣好的「鹅蛋脸」,非常适合这种青衣的妆容,一出场便婀娜多姿,让人不禁讚嘆一句仙女下凡。

她却声明道:「各位老师们好,我不是专业的戏曲演员,今天只是重在参与……」

台下的评委教授们都放鬆了下来,大家都知道她是玩票的相声女角,不是戏曲门的人,便道:「你唱的这么好,说你不专业的话,那么还有谁是专业的青衣花旦?」

「林小姐别谦虚了,你能教出那么好的孩子,你自己的水准也肯定一流。」

「我真的只是个京剧票友,今天只是来献丑了……」林桥汗颜。

她待会儿要表演的作品不伦不类。想来这些教授们是不会说好的,甚至会批评她糟蹋了艺术,只能提前说好:我是个业余的。

免得待会儿有人说她不尊重戏曲,不尊重老祖宗。她可惹不起这些戏曲界的大拿们。

倒是陆熙年和她的眼神对上,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的忐忑:林桥在紧张什么?

眼看林桥握紧了拳头,他便递给她一个安心的笑容,想告诉她:别害怕,有我在这里给你撑腰,发生什么那都不是事。

林桥当然看到了他的笑容,这才放鬆了下来。有陆熙年在这里,她就有一种安心感。这就是大师兄自带的镇定剂效果吗?

打完了招呼,帷幕徐徐拉开,表演开始了。

只见台上呈现出古代码头的背景来,码头上还有一艘精緻的乌篷船。

一位女子怀抱琵琶坐在乌篷船中,她戴着面纱,一双美目含情,用琵琶遮住自己的半张脸。正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那一幕。

「这是要表演什么剧目?」

台下的老教授们看不懂了,这是哪一出折子戏的开幕呀?真的没见过!

「难道这林小姐自己改编了古诗琵琶行吗?」有人猜了出来,这明明是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场景。

但这么简单的小故事——白居易遇到了琵琶女——林桥要折腾出什么名堂来呢?

就在这时,古琴和琵琶一起弹奏了起来。舒缓的旋律节奏古典韵味十足,一下子勾起了全场观众的兴趣。

过了前半段,娃娃音响起:「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林国栋穿着戏装走了出来,他今天不是在唱戏,而是在唱歌,唱的还漏风。

「……」

台下的评委们都安静了下来,还有几个老者神色不悦:这是戏曲比赛,让这小娃娃唱歌登台做什么?!

但后排的群众们可来劲儿了,他们早就听厌倦了前面的新编剧,现在听这小娃娃唱歌,这唱的还有滋有味的,旋律韵味优美十足,可不比听新编剧有趣吗?!

当林国栋唱到了「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一句,沈瑛瑛把脸上的面纱摘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三指一拨,弦音立即急遽起来。

林国栋才改用戏腔唱下半段:「……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白居易在诉说他眼中的琵琶女,一个落魄的可怜女人。童子戏腔和琵琶结合起来,伴随电子音响激昂的旋律,视听效果特别的棒,不少观众的瞌睡虫全部逃跑。

这下,前排的教授们听得更茫然了:这是现代音乐和京剧戏腔的结合吗?怎么还有电子音乐呢?这算不算是「京剧」同人作品?

倒是后排的观众开始拍手称讚:

「好听!我把它录下来!」

「听了一个早上,前面的节目都看困了,就这段炸裂的戏腔,让我觉得京剧真是个好东西,听起来有味道啊!」

「这戏腔和琵琶配合的很奈斯。看故事不如听音乐来的有意思啊!」

陆熙年也不禁直起腰来,他立即明白了林桥的创作意图:她想把京剧唱的大众化,用古典诗词去诠释京剧的美妙韵味。

随着琵琶转轴拨弦,他的目光越来越亮,好听,连他都觉得这京剧版琵琶行简直绝妙。

更绝的还在后面。当琵琶的弦音到了最急切时,林国栋唱完,下面轮到林桥上场。

她双手挽成兰花指,唱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她用的是梅兰芳的「梅派」青衣唱法,用戏腔勾勒出一个教坊落魄女子的无奈。再配合唱戏的步伐和云手,活脱脱一个古典女子,从唐伯虎的画中走出来了……

此时此刻,背景音乐完全换成了现代电子音乐,琵琶和戏腔都配合的完美无缺,青衣的柔美造型和古典诗词都融为了一体。

但前排的评委们还在沉默,这现代风格的音乐和戏腔融合,听起来效果也不错?只是……哪里有梅派青衣这样唱的啊!

我靠亲爸在虐文说相声[穿书]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