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于四方。武怀玉日驰十驿以上,三天时间,便从长安跑到了洛阳。武怀玉看着洛阳城,他对洛阳也不陌生了,往来过数次。贞观初,洛阳没能从战后恢复过来,隋时耗费举国之力营建的东都,在唐初却是座死城,连洛阳宫殿都拆了,砖瓦木头被百姓拉去修补房屋。宏伟的洛阳城,工商凋零,城里许多坊都空无一人成了鬼坊,甚至城外农民进城来种庄稼。想当初洛阳这座隋朝东都,通贡赋于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于万国。但后来天下大乱,洛阳这个中心,却成了四战之地。王世充和李密鏖战多年,最后反倒让李渊趁机入了关中夺了长安建立大唐,李唐平定陇右河西后,出兵中原,围洛阳战虎牢。洛阳粮价达到斗米三千钱,全城饿死者十之二三。一匹绢才值三升粟,十匹布才值一升盐,服饰珍玩,贱如草芥。王世充最后也是粮绝而降。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洛阳终于又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这也是必然。正所谓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地。天下大定,河洛为会同之府。这些年,李世民也是陆陆续续的在重新修复洛阳宫和洛阳城,甚至皇帝这几年除了仍然经常去岐州九宫山避暑,每年也都会来洛阳呆上一段时间。皇帝也有意要实行两京制度,以洛阳为东都。王者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洛阳,自古又称中国、中土、中华、中夏、中原、中州、神州、神州、华夏,夏商周三代所居之地,华夏最早发源地,自古为天下中心。在古人心中,定都洛阳是成就帝业,传承正统的标志。刘邦说,吾行天下,唯见洛阳。而李世民则说,洛阳中土,朝贡道均,朕故修营,意在便于百姓。隋唐源于北周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又发源于北魏,北魏建都洛阳,上层贵族言行规范都以继承洛阳为荣,标榜正统。洛阳不仅是地理上的中心,而是方方面面上的中心,甚至大唐的官话,都以洛阳音为标准,在朝堂上说关中口音甚至还会被认做是没文化,会被嘲讽。除了政治和文化层面,其实李世民谋划要推行两京制,升洛阳为东都,也还是因为关中虽有八百里平原很肥沃,但关中毕竟偏居一隅,天下一统,国家越来越兴盛,雍州百万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关中无法供给长安这座京师的耗费,粮食每年都会有大量缺口,而关东江南虽有粮,可道路却限制了运力,再怎么修路挖河,仓库转运,这始终是个大难题,尤其是导致运进关中的粮食成本太高,江淮的粮运进长安,运输成本是粮食本身的数倍。越往后,以后长安做为都城而产生的问题越多。当年隋朝统一南北,也面临过这个问题,所以后来营建东都,迁都洛阳,粮食等不好运进长安,但修大运河后,南北的粮食运到洛阳都非常方便。且有大运河,工商也能发达。长孙无忌在洛阳做了五年都督,还是给洛阳城带来了不少发展的。大唐对于洛阳,向来也是很重视的,李世民攻下洛阳后,朝廷就以洛阳为陕东道大行台的驻地,秦王李世民就兼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李世民用心腹屈突通镇守洛阳,后来又先后任命了杨恭仁、武士彟等都督洛阳。五年前,又把国舅长孙无忌外放洛州都督。长孙无忌是鲜卑贵族,籍贯上就是河南洛阳,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在洛阳长大的。虽然武怀玉觉得长孙无忌这个人,有些心胸狭窄,且比较贪权,但能力也确实是很不错的,玄武门后他被李世民评为功列第一,那可不是因裙带关系。长孙无忌除了没有带兵打仗这方面的经验和天赋,搞搞行政他还是很厉害的。五年时间,洛阳繁华已经不输长安。当然,洛阳有如今的发展,也是朝廷重点扶持,其中也还有武怀玉的一份功劳,当初屈突通镇洛阳的时候,可是全面打压洛阳,一心把洛阳这座曾经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变成一座普通的州城,抑制工商,打击商贩,一心要让百姓都去种地,搞的一潭死水。搞的洛阳、郑州这两座中原大城,最后死气沉沉,商贾工匠全都跑到汴州去了。武怀玉主张不能抑制工商,反而要扶持工商,洛阳做为天下中心,而且隋朝修的大运河又是连通洛阳,还西接长安,这样好的区位优势,岂能浪费?腊八,新年将近,洛阳城外的官道上人来车往,人字形的南北大运河,就是以洛阳为中心,以洛阳为中转站,天下的商货,如今也都是以洛阳为最大中转站,这里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同样的,这里也有如今大唐最多的仓储,粮食、盐、布、丝绸等等,长孙国舅在任五年,让洛阳更上了一个台阶,如今的洛阳城,已经很接近大业初隋朝东都的那个兴盛了。武怀玉还知道,长孙无忌在洛阳这五年,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已经有所没落的关陇集团,纷纷汇聚到了长孙国舅麾下,明里暗里已经推举了他为关陇贵族的领袖。甚至洛阳城,这几年还成了以长孙为首的这些关陇集团的大本营。说来有些奇怪,关陇集团,居然跑到洛阳来以此为大本营。但在长安,这些年,老牌的关陇贵族,其实受到了跟山东士族差不多的待遇,都被皇帝一直在打压。只是相比之下,关陇集团毕竟缔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朝,比起山东士族还是要体面许多的,但皇帝这些年也确实一直在扶持新的势力,这新的势力主要就是军功新贵集团,以及寒门庶族地主阶层。前者,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争皇位的兄弟们,绝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