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终于轮到我苏轼了

对于王勃,唐朝之后的人们都很清楚他的才气有多高。

但是唐朝以前的古人对他并不了解。

大秦位面。

秦始皇嬴政饶有兴趣的说道:“这王勃又是何人?之前的天幕好像并没有提过他啊?他的文采到底如何?比着你和吕不韦如何?”

听到这话,李斯赶紧开口答道:“回禀陛下,吕相文采斐然,微臣不敢和吕相作比较,至于这后世的王勃,微臣以为应当让后世子孙评判更合适一些。”

李斯这些天低调谨慎了许多,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嚣张跋扈。

他知道嬴政早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信任他了,对方之所以现在没有立刻杀了他,也仅仅是想要让他帮忙处理一些政务而已。

对于李斯的回答,嬴政也只是冷笑着说道:“吕不韦一介商贾,他的文采岂能比得上你这个博学多才的大文豪?不过吕不韦让人帮他编撰的吕氏春秋倒是不错。”

听到这话,李斯也只是尴尬的笑了笑,不敢多说什么,虽说吕不韦已经死了,可是秦王嬴政和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他可不敢多嘴啊!

……

大汉位面。

刘邦这时候捋着胡须对一旁的萧何说道:“萧何,咱们大汉朝是不是少了一些有名气的文人啊?”

之前刘邦一直觉得他这个大汉朝的开国君主之所以不被后世子孙重视,主要原因是他大器晚成,没有为汉朝立下太多的功绩。

可是他现在突然发现,一个皇帝功绩的大小除了和自身有关系之外,更重要的还得是那些文人墨客的宣传啊!

相比之下,大汉开国的文人墨客要少很多,有名的更是没几个,所以他刘邦才吃了这方面的亏啊!

萧何原本想着掰指头给刘邦算一算,因为他觉得大汉的文坛大家有不少,可是转念一想,这些所谓的文坛大家好像还是少了一些名气,要不然后世怎么会没有他们这些人的相关记载?

所以萧何也就装作不知道,免得说出来给刘邦添堵。

……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空。

此时的刘彻对于天幕中说的这些文化名人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因为他突然觉得这些文化名人更像是当时朝代的一张脸面,文人优秀,国家也就有了闪光点,当皇帝的也显的有面子!

只不过现在的大汉文坛过于混乱,各个派系既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没有某个文人派系一枝独秀。

如果一直这个样子下去,今后谁帮他刘彻做宣传?

所以思考了许久之后,汉武帝刘彻还是选择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三国位面。

曹操、曹丕、曹植、曹冲他们一家子都聚在一起观看天幕。

“子建,后世子孙都夸你才高八斗,你可真给咱们老曹家长脸啊!”

“父王谬赞了,孩儿根本担不起‘才高八斗’这四个字啊!”

以前的曹植确实因为自己的才学很高,就有一种恃才傲物的架势。

但现在他已经不敢这么自负了,因为这段时间他通过天幕见识了太多比他更优秀的年轻人!

“三弟莫要谦虚,后世子孙一致认为你的才气远超常人,这说明你绝对有这个能力!”

曹丕在一旁稍微的拱了一下火,但这个分寸必须拿捏到位,要不然既得罪了曹植,又会得罪自己的老爹!

听到这话的曹植也赶紧解释道:“兄长您就别夸了,如果愚弟真的有些才气,又怎么排在天幕榜单的第三位?那李白、杜甫各个都是人杰,小弟自愧不如啊!”

听到这话,曹丕也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曹操这时候笑着说道:“不管怎样,我儿能够上榜,我曹孟德已经心满意足了!”

曹操并没有跟儿子争抢名气的意思,在他看来,不管自己的儿子是好还是坏,都是自己的儿子,对方能有这么大的名气,他应该为对方高兴才是!

不过曹操夸完曹植之后,又话锋一转,笑吟吟的对一旁的曹丕问道:“子桓,你对你弟弟做的七步诗有什么感想没有?”

“啊?七步诗?什么七步诗?”

此刻的曹丕神色慌张,整个人被吓的说话都开始哆嗦了!

“你怎么会不知道?不是你给子建出的题目么?还要让他七步成诗?别告诉我这是你想让你兄弟出名!”

曹操此话一出,曹丕吓的噗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

“父王!父王冤枉啊!孩儿根本就没有做过这种事情!这七步诗从何说起啊?”

“呵呵,你现在是没有做过,可是等我死了之后,你不就敢了么?”

“冤枉!真的冤枉啊父王!孩儿绝不可能手足相残!”

“呵呵,我有没有冤枉你,你心里应该很清楚!对了,听说冲儿以后也会被你害死?”

“不不不!孩儿不敢!孩儿根本没有这个胆量啊!如果父王不相信,那就直接杀了孩儿吧!”

“你以为我真的不敢么?我现在就杀了你这个残害兄弟的毒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曹操说着就拔出了腰间的佩剑,朝着曹丕毫不犹豫的砍了下去!

曹丕只觉得头顶猛地一凉,下一刻头上的头发就散落了下来。

原来曹操只是斩断了他的发髻,并没有要斩杀他的意思。

曹丕吓的浑身哆嗦,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颊滴落,后背的衣服早已经被汗水浸湿,这次是他觉得自己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了!

“子桓,你是我曹操的儿子,我选择相信你,但如果你将来真的做了手足相残的事情,到时候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父王!父王您一定要相信我啊!孩儿绝对不敢做出手足相残之事,孩儿对天发誓!如果违背誓言,就让孩儿不得好死!”

“别拿这些话糊弄我,我曹操根本不相信誓言,你要知道,今后你当了皇帝总是需要人辅佐的,到时候你的这些手足兄弟虽然会威胁你的皇位,但也会给你最好的辅佐,否则司马氏的高平陵之变还会发生!”

曹操他们早已经从天幕中得知了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所以前些日子就除掉了司马懿的整个家族。

但这并不能让曹操放心,因为**虽然除掉了,但是曹氏子孙一个个英年早逝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当然,这种事情曹操也不会告诉别人,他偷偷地让人四处寻访名医,想要找一些益寿延年的方子,为曹家后人逆天改命!

……

大隋位面。

隋炀帝杨广的心情比较郁闷,因为他让人查遍了天幕的所有记录,也没有找出隋朝大文豪的事迹。

这就说明大隋并没有什么出名的文坛大家,怪不得后世子孙会对他有这么大的意见!

思来想去,杨广决定要推动文化复兴,毕竟华夏动乱了这么多年,现在百废待兴,只有文化兴旺,大家才能记住他这个圣主明君!

……

大唐位面。

李世民看了王勃的相关介绍之后,立刻叮嘱太子李治以后要好好的重用王勃这个人才,像这种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只要用好了就能让大唐兴旺许多年!

而且在王勃之后还有李白、杜甫这些千古大才出世,所以这是大唐兴旺发达的好机会,一定要抓住这些机会,决不能再让大唐走下坡路了!

……

大宋位面。

赵匡胤的脸色多少好看了一些。

虽说大宋是华夏历史上最懦弱的朝代,但是在文化历史方面,大宋发展的还是很不错的。

……

大元位面。

忽必烈有些懵逼,文坛的事情他虽然了解不多,但大元这么广阔的土地就没有什么大儒出现么?

所以忽必烈也赶紧发展自己的大元文化。

……

此时天幕已经出现了苏轼的相关信息。

第四位: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佑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 ,赐进士及第 (一说赐进士出身) 。

嘉佑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文着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于宋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裔。

苏轼之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幼年承受良好的家教,其父苏洵是古文名家,其母程氏曾以东汉名士范滂的事迹勉励其砥砺名节。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佑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

翌年二月,三苏重返汴京。

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

嘉佑六年(1061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兄弟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

九月,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一、二等虚设,第三等为实际上第一等),之前宋朝只有一个吴育中过这种制科的第三等,因此苏轼中第三等被称为“百年第一”。

随后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又通过学士院的考试,任直史馆。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

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任知州。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黄河在曹村决口,使梁山泊泛滥,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

苏轼带领他的士兵们拿着畚箕铁锹出来,修筑东南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着城墙,派官吏分别堵塞缺口以守护城墙,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

喜欢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