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议和(上)

九月末,南方各省的秋闱乡试刚刚结束。

光烈六年的乡试比以往又有了新的改变。

在传统的八股之外,开设了一个新的科目,“新学科”。

参加考试的秀才,可以选择是考经义还是新学。

新学与经义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完全不考八股,而是将四书五经的内容浓缩成十道问答题,称为“文言”。

而且占比很低,只有全部科目的五分之一,其余四科分别是策论,格物,数学,历史。

从科目安排上就能看出,这些内容和正在快速普及的小学教育科目基本相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些科目的考试内容,基本上就是小学课本的加强版而已。

由于第一批小学学生已经毕业,在浙直、江西等地,已经有第一批中学开设了。

乡试当中的新学考试水平,都是基于这些中学教科书开设的。

当然,并非照抄,而是在难度上有所加深拓宽,否则随便找一个读过中学的学生都能考过,那就丢失掉选拔意义了。

朱由榔提出的原则是,内容普及,难度加深。

这有点像后世高考的出题标准,大概就是内容不能超脱教科书,但在难度上却要具有选拔效果。

至于教科书,启民书社也下了大功夫,尽可能的降低造价,在小学和中学课本之外,还发行了一批面向社会的科普书籍,在国家支持下,通行标准的四本《文言辑录》、《格物通识》、《历史简纪》、《数学小论》单价一度压到了百文左右。

书社几乎是不赚一分钱的在发行这些书籍。

以至于皇后王芷不得不指示书社,多发行一些通俗小说,来补贴教材和科普书籍的发行,否则书社真得变成亏本买卖,但即使如此,启民书社每年基本上也就能维持收支平衡而已,最多盈利几千两。

不过效果还是相当显着的。

当今年乡试宣布在经义科之外,另开新学科举人,两者并行考试。

广大士人都并不觉得意外,因为这事情早在光烈三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宣传了,当时各大报纸每天都是吵来吵去的。

经过三年时间,这些新的书籍通过国家支持和超低价迅速普及开来,再加上小学、中学也用这些内容当教材,你就算不科举,想当小学教员,也得学啊。

整个江南都掀起了新学热,不得不说,此时的晚明士人,可能在生活作风上堕落了些,但在思想上的确比较开放,格物、数学之类的东西,也从来不是什么稀罕物,当年徐光启、李之藻又不是没研究过。

若说惊世骇俗,比基督教如何?基督教都能传播开来,何况这些的确有用,而且在一些儒学新派眼中,合乎义理的学问。

甚至,作为《宁报》、《启民报》多次特邀,在这几年学坛、文坛上大展风采,被尊称为“南雷先生”的黄宗羲,直接打出旗号,要“涤荡旧学,重开新学”

按照他的说法,要是宋明理学,朱熹、二程那套这么牛逼,南宋会变成那副鬼样子?

明初洪武、永乐、宣德之时,能够兴盛开拓,就是因为受这些逼玩意影响少,此后衰落,就是因为受这些逼玩意影响大!

他认为,应该将儒学往前推移到两汉公羊派那种“内圣外王”、“尊王攘夷”的时代。

当然,这并非是一味地溯古,而是推旧开新,与王阳明的心学结合,重立儒学道统。

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但也不算稀奇,明中期以后,质疑宋明理学的大儒大有人在,黄宗羲不是第一个。

但他是真的足够激进。

六月份时,黄羲之直接在《宁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原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意思就是,上古时期的那些圣君,尧舜禹汤,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不是因为他们是什么狗屁“天子”,而是因为老百姓拥护他,所以他才有权力。

反过来,身为皇帝,如果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不能为天下人争取利益,那你凭什么是皇帝?凭什么拥有权力?

简而言之就是两句话: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为公,君为害。

这话简直就是往几千年的封建法统根子上砍,什么狗屁“受命于天”,你朱由榔,乃是“受命于民”!

所有人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不是黄宗羲疯了,毕竟大明从来不缺“疯子”,当年李贽比他疯多了。

而是,朝廷的监督部门眼睛瞎了吗?锦衣卫眼睛瞎了吗?这文章是怎么发布在报纸上的,还是具有皇室背景的《宁报》?

要知道,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报纸,发行之前都要在礼部衙门留一份备案的。

甚至有意见相反的士子跑去礼部举报黄宗羲“大不敬”。

这事沸沸扬扬闹到御前,朱由榔只批示了一句话。

“非设天下以为天子也,乃设天子以为天下也。”

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法家的创始人慎子的名言。

意思就是,因为天下需要一个天子来管理,所以才有天子,反而言之,如果老百姓有了天子,生活反而不好过了,那自然也就不需要天子。

这话就相当于认可了黄宗羲的说法。

有了皇帝的背书,黄宗羲的学派迅速扩充,在江南地区壮大起来,一度可以和东林复社那帮子学究打擂台。

他们自称为“奉民派”,意为过去的宋明理学,将什么狗屁天道义理,凌驾于万民之上,实在鬼扯。

他们的纲领便是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其实黄宗羲的思想远比朱由榔所知道的更加激进,历史上,他甚至主张废除君主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民权平等,法制建设等等,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是中国的卢梭、孟德斯鸠,甚至还要比后者早了半个世纪。

而此时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是,这一派士子中,后来涌现的部分激进者,被称为“革鼎派”,在朱由榔逝世的几十年后,将掀起巨大的风暴......当然,这是后话了。

时间到了秋季后,朝廷开始为北伐造势,各个报纸都开始重提鼓动北伐,酒肆戏楼里,《忠烈传》的说书和戏剧又开始排布起来。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从光复南京以来,明廷屡屡捷报频传,收复四川,收复陕西,登陆朝鲜,登陆辽东,蒙古反正。

大大增加了民间的信心,所有人对于北伐都充满了信心,不少士子干脆投笔从戎,不愿错过这靖难之役后,时隔两百年,难得的一次建功立业机会。

等这次北伐过后,再想获得封侯封公的功业,可就不容易了。

而对于商人士绅而言,体现就是对国债的抢购。

光烈二年时,国债发行,还需要朝廷拿海务公司的股份作抵押。

到了现在,随着明军的节节胜利,所有人对国债的质疑都被打消了。

征购国债,成了商人和士绅间的流行,毕竟国债利率是银行的两倍以上,保值作用更强。

以至于财部将原本计划的八百万元国债扩充到了一千万。

其实北伐的军费消耗上应该用不了这么多,但财部考虑到,伴随着北伐进行的,除了军事战役外,还要安置处理残破的北方各省百姓,这也是一笔不小开支。

不过好在,多尔衮已经为大明做好了初步工作。

此时参加秋闱的士子还未返乡,北伐的消息传开后,迅速引发一阵阵讨论,无不踌躇满志,许多人前脚看完报纸,后脚干脆就不打算继续考了,前往兵部衙门报名参加军中文官名额。

而也正在此时,北面满清的议和使团抵达江淮。

消息传到南京,犹如烈火浇油,激发一阵嘈杂议论。

大家的第一想法就是,他妈的,你建奴也有今日?

九月末,使团抵达扬州,准备南渡金陵,令人奇怪的是,一向坚定抗清的天子并未将对方拒之门外,而是大方的表示,愿意在十月初的朝会上接见满清使者。

明世祖,中兴大明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